評論:舊城改造如何留住城市的“鄉愁”?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習近平主席曾到南鑼鼓巷附近的雨兒胡同考察,提出要加快老舊城區的改造,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同時也要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此外,“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也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保護歷史文化列入2014年政府工作計劃。
一面是老舊城區的改造,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發展;一面是古都風貌的保護,關系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如何平衡好這兩者的關系是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在討論這一議題。當下,城鎮化進程中究竟應當如何保護各個城市的文化根脈?雖然每座城市面臨的具體問題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在與會者當中達成了共識,那便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避免千城一面。”
無論是北京亦或是廣州,今天新型城鎮化的歷史實踐,都應當成為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形象塑造和文化傳承過程。“兩會”期間,南方日報記者也特意走訪了南鑼鼓巷等北京幾條頗具特色、歷史遺存豐富的胡同,目睹了這些老街區在城市現代化潮流沖擊之下的悄然嬗變,從中也切身感受到一些當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探索的方向,期望這些實踐能為廣州帶來富有建設性的啟示。
走訪
創意文化令胡同舊貌換新顏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話源自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曾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而現在,老樹古井、裊裊炊煙,昔日關于鄉村生活的種種記憶,正被千篇一律的水泥樓房、柏油馬路所取代。
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中寫道:“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載體,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但是,在城市化進程飛速擴張的今天,真正原汁原味的胡同,多數已經淹沒在拆遷的洪流中一去不返。
如今,走在北京的街頭,能看到的完整胡同和精美牌樓并不算多。街道環境治理、平房區群眾居住條件、歷史文保區人口矛盾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解決。所幸作為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南鑼鼓巷一帶有我國唯一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院落格局,還是北京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保護區之一。整個街區由東八條、西八條胡同組成了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
匯聚了無數潮流時尚小店的南鑼鼓巷,擁有700余年歷史,曾是許多名人的故居所在地。明清以來,這里一直是富人區,一代文壇巨匠茅盾曾居住在后圓恩寺胡同13號;而雨兒胡同11、13、15號,原是皇太極第四子葉布舒(康熙年封輔國公)的宅邸,原宅東部的一部分后來成了書畫大師齊白石的故居;位于前鼓樓苑胡同中的秦唐府客棧7號院,堪稱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原為清代乾隆年間鑲黃旗將領瓜勒佳氏所得的賜宅,后被賣予著名徽商吳肇祥,飽經300年的歷史滄桑仍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后圓恩寺胡同7號,原是清代慶親王奕劻第二子載旉的府第,后為蔣介石在京行轅而聲名煊赫;在帽兒胡同35號和37號,清朝最后一位皇后婉容在此誕生……
漫步在南鑼鼓巷的一條條胡同中,碩大的上馬石和石質的拴馬樁,以及精美絕倫的門墩兒和巧奪天工的磚雕,還依稀可看出當日的盛景。
近年來,在國際化潮流的帶動之下,北京不少胡同也開始挖掘創意文化產業。雖然象征門閥地位的清代門礅在南鑼鼓巷還能找到幾百個,但南鑼鼓巷已經成為了北京一條很有特色的酒吧街。整條酒吧街以四合院小房為主,門前高掛小紅燈籠,裝修風格回歸傳統、樸實,符合四合院的氛圍和格調,與三里屯、后海不同,這里的酒吧大多比較安靜、自然,身居鬧市卻遠離鬧市的喧囂。各類衣飾店、雜貨店與居民所住的平房、大雜院和諧共處,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