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城市化與城市群化
霧霾常態化,往往令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被當成環境問題的淵藪,似乎城市越大,“城市病”越重。究竟該如何理解呢?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賀燦飛在近期的一篇工作論文中,以2010、2011年數據為基礎,通過資源、環境和生態三項指標,研究了全國16個城市群的環境問題。結論是,與全國平均水平比,16個城市群在資源集約利用方面的表現更加出色。2010年,城市群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大于平均水平,人均用水量是平均水平的1.49倍,城市群單位GDP水耗、單位GDP電耗、單位GDP能耗分別為平均水平的55.86%、48.63%、91.19%。這一“資源供給充裕、集約利用水平高”的現狀表明,城市群能夠實現較一般地區更有效率的資源利用,從資源壓力角度看,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
類似“集聚效應帶來集約發展”的研究還有很多,其啟發是,當我們希望建設美麗中國、節約利用資源時,可取的方向不是“去大城市化”、逃離大城市甚至回到“撒胡椒面”的格局里,而是要更好地利用現有城市群的基礎,在城市群的大框架下實現大中小城市、縣鎮的更好布局。簡言之,中國城市的合理空間布局首先是“更好的集聚”,其次才是“更好的平衡”。
城市作為人工建立的生態系統,依賴外界環境的物質能量輸入和對外廢能廢物的排出,就此而言,城市越大,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壓力越大。但同時,城市也是資源供給條件較好、運用技術和管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密集的地方。香港的人口密度超過北京,但交通卻比較暢順,也沒有嚴重的污染,紐約的情況大體也一樣,說明不是規模越大越有病。內地很多城市在擴張過程中,人口搬到周圍,就業、教育、醫療等還在中心區,長時間通勤和擁堵,這可以通過功能調整逐步解決,也不是大城市的無解之病。
明智的做法不是“去大城市化”,也不是動不動就搞新城,看似人口密度低綠化漂亮,但沒有人氣、產業和生活,變成很多“鬼城”,造成巨大浪費。應該立足現有的城市群,優化其功能和結構(比如降低高消耗、高排放產業比重),努力向資源集約型和生態友好型轉型。城市群越好,大城市越好,與之呼應配合的中小城市就會越好。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