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歷史風貌建筑實踐性探索
天津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文化遺產,大批歷史風貌建筑更是天津建筑文化遺產中的瑰麗明珠。眾多的歷史風貌建筑承載了近現代中國發生的大部分重大歷史事件,構成了天津絢麗多彩的城市文化和厚重久遠的歷史文脈,歷史風貌建筑及其建設過程中派生的多元文化,已成為今天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歷史文脈和寶貴的文化資源。因而,天津建筑遺產保護事業任重道遠,政府各部門、企業和社會力量將繼續高度融合,形成整體力量,在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歷程中大有作為。
天津歷史風貌建筑概況
天津是中國4大直轄市之一。自隋唐、宋遼時期起,天津地區開始出現規模化建筑群。目前,天津建筑活動的最早實物為重建于遼代統和二年(公元984年)的獨樂寺。明永樂二年(1404年12月23日)天津設衛,明成祖朱棣為紀念自己南下奪取政權之事,賜名“天津”即天子的渡口,由此開始了天津城市的歷史。
天津城市發展經歷了明清古城、九國租界、北洋新區、三環布局等階段。城市特殊的發展歷史,為天津帶來豐富的建筑遺產,使其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這些遺存的歷史建筑林林總總,跨越千余年歷史,涵蓋多個領域,類型齊全,特色突出。
一是20世紀遺產數量占到8成,其中6成為1900 1937年所建,集中體現了中國近代由傳統封閉形社會向現代開放型社會轉變的軌跡,展示了近現代中國建筑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演進歷史,具有較大的文化遺產價值。
二是建筑的群區性明顯,包括解放北路一帶的金融建筑、和平路、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帶的商貿建筑以及河北區“一宮”、河西區大營門、和平區五大道及中心花園等地區的居住建筑。
三是近代城市規劃與建筑的設計理念、應用技術與西方社會基本同步。如英租界新區(即現在的五大道地區)基本按照“花園城市”規劃理論進行規劃與建設,形成了具備完整的公共配套設施、宜人的空間尺度和舒適居住環境的高級居住區,那里與封閉的中國傳統生活大相徑庭,同時帶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空間。
四是建筑風格和建筑藝術多樣。中國傳統建筑、歐洲古典復興建筑、折衷主義建筑、現代建筑、各國民居等不同風格的建筑共存,交相輝映,形成天津獨特而又豐富的城市空間和景觀。
五是建筑材料及建造技術特色突出。中國與世界的建筑技術充分交匯,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建造技術。
六是建筑內涵和人文資源豐厚。近代中國給天津留下了珍貴的遺跡,近代有200余位名人政要曾在天津留下了寓所、足跡和故事。
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實踐
建筑遺產作為一種有形的建筑資源與無形人文資源集于一體的歷史遺存,既是天津的寶貴財富,也得到了政府和民間多方面的保護。歷屆市委市政府對這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高度重視。尤其是2005年,天津市頒布實施了《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后,對受保護的歷史建筑賦予了“歷史風貌建筑”的法定名稱。近年來,天津市依據《條例》規定,先后確認了877幢、126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筑,并按照“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的原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護措施:對877幢建筑建立了基本檔案和安全檔案,對679幢建筑建立了保護圖則,整修了310幢、66.53萬平方米建筑,解除了安全隱患;騰遷了80余幢建筑;有775幢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利用,并有115幢作為展覽館類和商業類對外開放和經營。8年的實踐,從2005年靜園的騰遷整理到今天五大道試驗區的整理,天津市在五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廣東珠海:將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日前,《珠海經濟特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昨日起實施。珠海市法制局和珠海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就辦法亮點、背景、意義等作了解【詳細】
天津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土地每畝年補500元
為更好地保護濕地,天津將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范圍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工程流轉集體土地,實施生態移民,以及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的補償。【詳細】
天津啟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三年內打造成津郊支柱產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