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拆痛了誰?
假設一下—如果拿到新房鑰匙,有人告訴你房子實際壽命只有30年,你會有何反應?如果了解到日新月異的高樓,正以加速度耗費屬于子孫的資源,你會作何感想?如果當你白發蒼蒼,卻再也尋不著記憶中的家園,你是否會有一縷寂寞來襲的憂傷?
這不是危言聳聽。
近日,周緒紅向本報記者透露了重慶大學關于我市建筑拆除情況最新調查結果—
近4000幢受調查的被拆建筑,平均使用壽命僅38年左右。目前,我國已是全球年均新增建筑數量最多的國家,但房子平均壽命僅25-30年!
幢幢建筑“英年早逝”,究竟誰之過?拆來拆去,到底“拆”痛了誰?為尋找答案,我們把困惑與不解拋給了在京參會的代表和委員。
“短命”之痛
黑格爾形容,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隨意拆除建筑,危害卻遠大于拆散一段音符,它毀掉的將是城市發展和文化延續之根
周緒紅不喜歡接受采訪。他打趣說,自己應付不來聰明的媒體。但一聽到“短命”建筑,周緒紅的話匣子卻毫無顧忌地打開。
他說,自己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無法忍受土地浪費和建筑亂拆亂建。
重慶的建筑隨意拆除情況多不多?
周緒紅說:“你去看我們的調查結果吧,但具體例子不便透露。”
此類例子在重慶和其他城市并不少見—
2011年,重慶華生園食品有限公司歷時5年、重金打造的蛋糕王國夢幻城堡大門被拆除,理由是屬違章建筑,拆除時仍未竣工;
2010年,昆明市第二農場還未竣工的13棟經濟適用房被拆除;2011年,安徽池州耗資300多萬元建設的平天湖玉帶橋在竣工之際遭拆除……
按照我國的相關標準,普通建筑使用年限至少50年。“重慶的平均使用年限為38年左右,最"短命"的甚至不到10年。”
"短命"毀了什么?毀了城市發展和文化延續之根。”他自問自答。
他說,建筑能耗占我國總能耗的近3成,若再加上原材料生產、運輸等相關環節能耗,則達近5成。“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不變,如何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如何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周緒紅說,城市建筑隨意拆除還會導致城市文化缺失。“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承載和延續著城市文脈,隨意拆除會抹去更多城市記憶。”
杜惠平認為,建筑“短命”既損害城市長遠發展效益,又會造成棘手的城市問題。
例如,大量建筑拆除垃圾,會對生存環境構成危害。近年來,我國的建筑垃圾每年已逾4億噸,建筑垃圾占比達垃圾總量近40%。
規劃之憂
事實上,造成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并非只有建筑物本身的物理狀況,更深層次原因是城市規劃不合理、不科學
建筑“短命”,根源何在?
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
周緒紅說:“在英國,建筑平均壽命達132年;在美國,建筑平均壽命74年。”相比較,我國建筑實際平均壽命僅25—30年。
差距是如何造成的?
曾有學者認為:國內建筑施工方在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過低的設計標準也是影響建筑物壽命的重要因素……
周緒紅并不完全同意這種判斷。重慶大學的調研報告分析認為—
建筑自身結構、質量等并非影響壽命長短的根源,受經濟利益、不正確政績觀等因素影響,規劃缺乏科學性才是其中關鍵。
“不正常的拆建浪費了巨大財富和資源,對社會經濟毫無益處。”周緒紅如此分析。
他說:“解決建筑壽命過短問題不能就建筑論建筑,應從建筑所處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式角度予以考量。”周緒紅說,“城市發展一定要切忌隨意制定規劃、更改規劃。”
對此,杜惠平也有自己的觀點—那種“紙上畫畫,墻上掛掛,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干,全靠領導一句話”的思路和做法,結果就是規劃制定缺乏嚴肅性和科學性,執行更顯隨意。
在他看來,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種種非理性行為,往往導致建筑“短命”。
他說:“城市規劃必須要有遠見,按照理性、科學的方式進行城市規劃,綜合協調處理好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等關系。”
追責之困
隨意拆除,拆出問題誰負責?誰來追究責任?誰來為損失買單?
出了問題,得有人負責。
“誰在審批建筑拆除,誰在管理拆除過程?”周緒紅說,“建設權需層層審批,拆除建筑卻簡單得多,這一環節監管太弱”。建筑方在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為何他們不用為建筑質量問題買單,難道非要在事故發生后才問責?”
“監管不力是一大問題。”杜惠平說:“城市規劃和建設要禁止大拆大建,切實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執法”。
韓建敏對此也深有感受。
她以傳統特色村落生存狀況為例—
“新華每日電訊今年2月披露,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中國傳統村落面臨生存危機。”她說,“這會導致民族文化消逝、千年田園風景及其人文內涵消逝、鄉村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消逝。”
她問道:“我們是不是該把好監管關,讓新建建筑壽命更長,讓有價值的老建筑成為城市文脈上的永恒音符而美麗動人呢?”
周緒紅認為:“需要理清責任關系,理清監管關系,不要稀里糊涂,要搞清拆出問題誰負責、誰來追究責任、誰為損失買單。”
立法之本
保障建筑“健康長壽”,關鍵是建立完整的建筑壽命評價體系,根本是完善法律法規,為有效管理建筑拆除提供法律保障
解決這些問題,重慶大學的調研報告提出了建議。
周緒紅說,首先應建立建筑壽命評價體系,明確建筑報廢、拆除標準。
“要出臺相關政策或法規,健全建筑拆除法定程序及審批、監督機制,促使拆除或重建的決策透明化。”周緒紅說,“還可以實施重大城市拆除項目的聽證和問責制,接受社會監督。”
韓建敏則建議說,一定要防止城市規劃建設中求新求洋,盲目上馬,急功近利追求“政績”、“形象工程”的建設性破壞。
同時,要強化建筑物的維護、加固和病害處理辦法,通過功能轉換對舊建筑進行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延長建筑的壽命。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