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設計風行時代,"本土設計"的理性思考
在“洋設計”風行中國、“洋概念”迷亂本土設計師思維的年代,新一代建筑師能否獨創(chuàng)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流派?
當“歐陸風”、“新古典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等“洋概念”逐漸被人耳熟能詳、甚至泛濫成災時,中國本土建筑風格與理論又將何時登上世界舞臺?
近日,成立10年之久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建筑設計總院崔愷工作室正式更名為“本土設計研究中心”。盡管揭牌當天的場面并不宏大,似乎更像是一次內部的小型聚會,但在業(yè)界看來,這或許是一個宣告,預示著新時代中國建筑理論的發(fā)軔與凝結。誰能否認,若干年后,這不會成為一次建筑理論界的大事件?
2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副院長、總建筑師崔愷在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此次更名的意義在于“立足理性、明確本土”,深入推進本土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逐步推廣“以土為本”的建筑創(chuàng)作價值理念,積極探索有本土特色的中國建筑發(fā)展之路。
從環(huán)境出發(fā)
由崔愷親自擔綱主任一職的本土設計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車公莊大街,穿過體量龐大的院辦大樓行至大院深處,可見一棟質樸的紅磚小樓。攀爬上樓外加建的狹窄鐵梯,就走進了崔愷及其團隊的工作空間。
這里沒有富麗堂皇的裝修,地面是水泥的,墻體是白灰的,混凝土打造的橫梁以原始狀態(tài)裸露在頭頂,沒有隔墻的空間用無數(shù)擺放建筑模型的巨大鐵架分割開。“開放、原生態(tài)”,是這座老樓改造的設計精英工作場所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或許也正是這個團隊核心價值觀的最好體現(xiàn)。
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中,誰說設計師不會迸發(fā)出原創(chuàng)的靈感?
事實上,在當今中國建筑設計界,注重地域性、民族性、場地觀的設計師并不少,他們的許多作品也在國內外引起過廣泛關注,獲得過普利茲克獎的王澍就是明證。
不過,注重新時期本土建筑理論探索和研究的并不多。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康復花園設計成功的關鍵
康復花園的主要作用是為使用者提供冥想、可以滿足使用者社會和心理需求的庇護所。能力出眾的設計師不但可以設計出康復花園,而且還要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手段為客戶打造出一座獨特的康復花園。【詳細】
園林設計和景觀小品哪一款更有情趣
生活的創(chuàng)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