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中央:規劃引領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
美國的高科技、中國的城鎮化并稱21世紀人類文明的兩大重要現象。中國的幾億農民在幾十年之內要轉變生存方式,成為城市居民,這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同時也是我國的重大機遇。
但當新型城鎮化被一次次提起時,我們不得不冷靜審思:未來,全社會關注的“樓脆脆”、“路坑坑”、“短命建筑”是否還會頻現?“火”起來的爆破業能否降溫?換屆換樹、拆古建古、填湖造湖的“折騰”能否終止那些掛在墻上的“高大全”規劃能否回歸以人為本、尊重歷史和科學的本位?
“要繪就新型城鎮化的絢麗藍圖,必須牢牢把住規劃龍頭。”九三學社中央提案指出,必須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此前,一些地方的規劃缺乏科學性。例如,不少城市規劃越編越“洋”,甚至一些縣鎮也大建高檔社區、商務區、休閑區,卻不顧及大量進城農民所需的就業創業和生活生存的過渡空間;東部一些大城市的規劃陷入屢改屢破、越破越修的怪圈;一些城市劈山填海建新城,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一些城市將霧霾歸于建筑過密或綠地太少,又要大拆大建亡羊補牢。回顧過去,從“余姚水災”到“黃島事件”,大災大難背后總會發現那些漠視隱患、違背科學的規劃。
也有一些地方的規劃缺乏協調性,“位階原則”形同虛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失調,城鄉和城市內公共服務差距加大,產業布局失衡。大量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淪為“窮城”、“睡城”,出現人口潮汐流動,給交通和環境帶來沉重負擔。
針對目前城鎮規劃中出現的問題,九三學社中央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一是統籌協調,全面發展。將大中小城市和新農村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做好城鄉統籌大文章;將城鎮化、工業化與城鎮和產業布局有機結合,處理好人口城鎮化與就業的關系;將資源集約利用、城鎮可持續發展和宜居宜業有機結合,優化城鎮功能布局。
二是結合全國城鎮化發展規劃和即將啟動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改革規劃編制和管理體制,出臺指導性文件和技術導則,在各個行政層級推進“多規融合”。
三是增強規劃的法律約束性。加快推進規劃立法工作,強化人大對重大規劃的審批權。盡快就各地規劃編制和執行情況開展專項執法檢查。
四是明確領導、專家權責。變專家“一次參與”為“長期參與”,讓專家成為獨立的第三方,而不是為領導“代言”,要明晰官員和專家的權責,保證責任的長效性,可檢查、可追責。加快實施城市總規劃師制度和派駐鄉村規劃師制度。
五是保障公眾對規劃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以人為本的規劃必須有公眾參與和開門問民意作為保障。大力推進“陽光規劃”,完善規劃政務公開制度,逐步建立公眾參與編制規劃和監督實施的機制。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