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宜居:大美東營的幸福檔案
宜居東營:能源城市的方向性模本
東營是一座緣油而建、因油而興的石油城市,石油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讓它面臨著不少同類型資源型城市發展共同面臨的挑戰。
創建園林城市,打造宜居家園。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東營趟出的一個能源城市的方向性模本。
從2007年開始,東營在全市范圍內實施林網、水網、路網于一體的“三網”綠化工程,規劃5年投入35億元,造林160萬畝,使全市林木擁有量達到30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5%以上,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路域林蔭化、水系風景化,從根本上改變東營生態脆弱的狀況,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把黃河三角洲建成黃河綠洲。目前已投資30.58億元,完成綠化面積84.5萬畝,在昔日白茫茫的鹽堿灘上構建起了縱橫交錯的綠色長廊。因此,被命名為“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市”。
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要求,要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推動這一地區科學發展。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東營,又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2011年7月1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黃河三角洲東營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進行論證評審。東營的生態農業發展從此有了綱領性方向。
按照東營市委、市政府“黃藍融合、海陸統籌、一體發展”的整體布局,以30萬畝現代漁業、20萬畝生態畜牧業和10萬畝食用菌生產基地為主陣地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帶動了“黃河口”農字號產品走向品牌化時代。
懷揣綠色之夢,追逐綠色生態。在取得了一塊塊綠色招牌之后,中國人居環境獎又成為東營人提升居住環境、建設宜居東營的新起跑線。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