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詩意的使命
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一屆領導層履職以來,城鎮化被寄予厚望。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年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許多人對新型城鎮化有了詩意而具體的理解。
在即將到來的2014年全國“兩會”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的全面深化改革序幕,在為65周歲的共和國注入動力的同時,將如何開啟新一輪的增長周期,無疑會引起高度關注。在此背景下,“城鎮化”一如既往將是熱點和焦點話題。
新型城鎮化破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國家層面做出整體部署之后,各省份如何打造新型城鎮化“地方版”,十分引人矚目。日前相繼閉幕的2014年省級地方兩會上,媒體經過梳理發現,31個省市自治區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到了城鎮化這一話題,其中,至少有29個省份明確提到要“推進新型城鎮化”。除了北京表示“修改城市總體規劃”等之外,像福建、甘肅、廣東、廣西等10多個省區市是明確表示將編制、出臺實施新型的城鎮化規劃。
在對新型城鎮化的部署上,一些省份提出一些具體的目標。比如,北京提出要“率先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廣東表示將“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省”;青海表示要“力爭到2020年把美麗鄉村的目標實現全覆蓋”;吉林的目標則是“力爭12個市縣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的試點”。
各地在探索路徑上也是打造各地的特色,作為多山內陸省區,貴州表示“走山區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云南則提出“穩步推進城鎮上山”;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要求“注重工業化來牽引城鎮化”;煤炭大省山西則提出“探索‘以礦建鎮’模式,推進礦區城鎮化”,以“促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
新型城鎮化究竟新在何處?據媒體報道,《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已修改完畢并上報,預計將很快發布。規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戰略重點和配套制度安排。
權威人士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堅持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在農民工市民化方面,將著力推進解決已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和有能力在城鎮就業、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問題。
新型城鎮化主要新在城鎮意識形態、空間拓展方式、人口規模化模式和產業發展路徑方面。新型城鎮化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通過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來實現。城鎮化的本質特征是農村人口的空間轉換、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
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新”在不拋棄和遺棄農村,反而是以農村繁榮為前提條件。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帶動農村發展。新型城鎮化一方面要帶動農村發展,使農村人口能夠進入城鎮。另一方面,要讓農村人口享受城鎮一樣的公共服務和現代文明。
“新型城鎮化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與城鎮化過程相融合,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目標,以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綠色低碳為重要內容。”有關專家同時表示,中國的城鎮化正逐步從以提高人口城鎮化率為導向向包容性、環境友好的新型城鎮化轉變,速度將讓位于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期待更明確路徑
目前,中國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2%,但城鎮化也遭遇諸多困擾,對城市居民而言“堵車、污染、內澇、房貴”等“大城市病”困擾多多,對農民而言“被上樓”、“半城鎮化”等問題仍待解決。
與過去以大拆大建、“造城運動”為特點的城鎮化不同,新型城鎮化被認為是人本城鎮化、市場城鎮化、協調城鎮化、特色城鎮化、綠色城鎮化、集約城鎮化、集群城鎮化、智慧城鎮化和人文城鎮化。它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市場,讓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并自然形成城鎮集群體系。注重城市特色、城市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與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
除了對醞釀已久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期待,人們也希望在全國“兩會”上看到更明確的新型城鎮化路徑。
在“兩會”上將引起關注的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問題。一些地方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濫占耕地、亂設開發區,不斷擴大城市面積。失地農民的數量還會大量增加,不僅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而且勢必進一步加劇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空間規劃和城市規劃問題。一些城市布局結構不合理,城市規劃和管理脫節,影響城市運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貧民區”問題比較突出。等等。
春天總是在播種中開始,收獲就在正前方。“美麗中國夢”終將成為現實。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