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到鄉,視野的拓展——訪江蘇住建設廳廳長周嵐
記者: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可以說,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并且不斷演變的過程,您認為我們的鄉村規劃建設工作在這一動態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周嵐: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城鎮人口將會不斷增長,相應的必然伴隨農村人口的減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鄉空間結構調整,一些村落會集聚更多人口,一些自然村落會逐步消亡。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習總書記在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縮減、哪些村做大,關鍵是要做到規劃先行”。由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以鎮村布局規劃來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相關要求。
近年來,江蘇推進了鎮村布局規劃。在統籌城鄉發展、產業布局、基本農田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鄉土文化傳承等基礎上,綜合確定規劃布點村莊,引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在規劃布點村莊的集中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引導農村居民自愿集中居住,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逐步優化江蘇城、鎮、村的空間格局。
以鎮村布局規劃為依據,江蘇村莊環境整治分兩大類整治,一般自然村通過“三整治一保障”達到“環境整潔村”的標準,就是整治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河道溝塘,保障農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規劃布點村莊則要通過開展“六整治六提升”建設“康居鄉村”,就是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亂堆亂放、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河道溝塘,提升公共配套、綠化美化、飲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達、建筑風格特色化及村莊環境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村莊的不同條件,江蘇康居鄉村建設標準又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級,允許各地根據具體情況,量力而行推進整治,并為未來長遠建設留有發展余地。上述的考慮主要著眼于在推動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普遍改善的同時,充分考慮城鎮化進程中農民減少的趨勢,減少不必要的公共資源浪費。
記者:就您關注的鄉村規劃建設實踐經驗來說,您對這項工作還有哪些思考?
周嵐: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以往建設發展多以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為中心,資源、資金、人才、技術更多地流向城市,鄉村則是弱勢的一方。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是未來中國長時期的歷史任務和發展目標。
城鄉二元結構反映在許多方面,我們領域也不例外。相對城市而言,我們對于鄉村規劃建設重視不夠,專業技術支撐不夠。《城鄉規劃法》名字雖然從城市規劃法調整為城鄉規劃法,但主要內容是關于城市的。在建設上,有針對性的、農味足的鄉村規劃設計成果不多,適合農村的適用鄉土技術支撐不夠,比如村莊的低成本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抗震環保節能的新農房設計等等,方案不多。此外,了解鄉村、愿意從事鄉村規劃建設事業的專業人才也十分缺乏,基層的鄉村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還有待建立完善。
江蘇是全國經濟社會的先發地區之一,相應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較早出現,這就需要我們先行先試,率先探索實踐,尋找破題辦法和路徑。為此,在開展村莊現狀調查、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實踐的基礎上,2013年我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搭建平臺,推動社會各方對鄉村規劃建設的重視,同時也吸引有志鄉村規劃建設的人才共同探討中國的鄉村問題,出版了兩期《鄉村規劃建設》專刊。今年計劃修訂江蘇省設計大師(城鄉規劃、建筑、園林)評選辦法,其中會特別增加對鄉村專業人才的關注,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設計大師隊伍中能有以鄉村規劃建設為專長的優秀人才。我知道,相對于鄉村這個廣泛而深厚的領域,相對于規劃建設美麗鄉村的歷史重任,我們目前的工作僅僅是起步的努力,未來任重道遠。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