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到鄉,視野的拓展——訪江蘇住建設廳廳長周嵐
鄉村是人類最古老的聚落形式,也是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造就了鄉村特有的物質景觀和文化意境,對于有著悠久農耕文明歷史的中國而言,鄉村不僅是一種有別于城市的景觀、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更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數十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在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鄉村卻面臨著被“同質化”、發展活力減退、環境建設滯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因此,作為指導鄉村發展和建設的基本依據及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互補協調發展的先期抓手,鄉村規劃工作不容忽視。
作為經濟社會先發地區,近年來,江蘇省致力于城鄉統籌規劃,從理解城鄉關系、掌握鄉村現狀、了解農民意愿等方面入手,在鄉村規劃建設工作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及探索,對城鄉發展一體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吳良鏞先生曾這樣評價道:“江蘇近年圍繞鄉村人居環境所行之鄉村調查,村莊環境整治的實踐,鄉村建設的學術探討,既豐富了人居環境科學的地方實踐,亦是美麗中國的現實探索。”
如何從規劃建設工作著手,以城鄉規劃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曾在城市規劃部門工作多年的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對此有許多思考和感悟。深入調查鄉村現狀,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開展鎮村布局規劃,引導城鄉空間結構優化;全面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周嵐提出: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是未來中國社會長時期的發展重任。因此,鄉村規劃建設理應成為當代城鄉規劃建設的一個重要議題。
記者:周廳長您好,據我們了解您師從吳良鏞先生,是一位擁有城市規劃專業高學歷、具有多年規劃建設實踐經驗的規劃工作者,那么近年來您為什么會這么關注鄉村的規劃建設工作,您認為規劃建設的視野為何要從城市到鄉村?
周嵐: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的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去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在這樣的背景下,打破城鄉分割二元格局、改變重城輕鄉的傳統思維和工作定式,已成為我們改進工作的大勢所趨。因此,如何發揮城鄉規劃引領作用,推進城鄉統籌?如何加強鄉村調查和研究,規劃建設出符合農村特點、反映農民需求、體現鄉土文化的村莊?如何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改變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滯后的局面?如何在村莊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規劃建設美麗鄉村?都需要我們拓展視野,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理念改進工作。
記者:我們發現,這些年來江蘇的鄉村好像越來越美了,農村的村容村貌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是否可以說,有效的鄉村規劃建設促使了江蘇鄉村的這些改變,江蘇是怎么把長遠的發展思路落實到當前的實際行動中的?
周嵐:首先謝謝您對江蘇村莊環境改善的認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因此,現階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具有相當的難度和復雜性,必須找準切入點,從農民群眾需求最迫切的、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
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當前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盡快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狀況,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改變鄉村人居環境,就要從務實行動做起。江蘇自2011年起,啟動了“美好城鄉建設行動”,把它作為統籌城鄉建設、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其中“村莊環境整治”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為此,省委省政府專門下發《全省村莊環境整治行動計劃》,并將村莊環境整治辦公室設在建設廳。廳里專門抽調了20名精兵強將,專司其職,改變了建設廳工作以城為主的格局,可以說是我們工作重心由城到鄉的一個生動體現。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到目前為止,江蘇已經完成了2%3自然村的整治任務,整治后的村莊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模樣,讓我們看到鄉村其實也可以擁有不輸給城市的“差別化”、“特色化”的宜居環境。在這些整治后的村莊里,鄉村公共服務水平提高了,傳統村落的文脈和肌理依然被保留,鄉村的田園風貌和自然風光得以呈現,農民的幸福感及對家園的自豪感都明顯增加。
江蘇村莊環境整治行動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大力擁護,在2013年初省里開展的“2012年度江蘇公共服務滿意度民意調查”中,村莊環境整治的滿意率達到87.3%,位列第一,成為深受農民群眾歡迎的民生工程。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