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代表:打破思維定式 用制度保護生態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南寧市環境保護局局長李森最關心環保問題。2013年兩會期間,他提出了完善生態林補償機制的建議。今年,他帶來了“推進美麗中國,彩化大地工程的建議”。“我們正在建設美麗中國,南寧市有‘中國綠城’的美譽,在我國很多城市,綠化主要以綠色植物為主。其實,不同地方有不同色彩的植物,如果在規劃中加以注意,就可以變‘綠化’為‘彩化’,不僅能讓城市景觀更美,而且能帶動相關產業和科研的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南寧市環境保護局局長李森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代表,他感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對生態文明越來越關注。前不久席卷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霧霾,再次讓人們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
李森代表說,“霧霾確實已成為各地要破解的難題。南寧的地形是小盆地,一旦遇到靜穩氣象條件條件、逆溫時,容易形成霧霾,去年底也出現了重度污染。”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匯報時強調,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的作用。對此,李森代表非常認同,“這種思路很重要,環境治理需要打破思維定式,要想取得實效,就要進行大區域布局。”他認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已成為不少地方環境治理的共性問題。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例,目前涉及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4個城市的行政范圍。但這4個城市的產業定位趨同,都在發展有色、冶煉、石化等產業,趨同的產業容易造成降低經濟效益,而且對區域環境保護不利。在發展中,不少地市各自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只考慮自身利益,還需要在整個區域層面來統籌。他建議,在國家層面從規劃布局、財政收入分配等方面出臺政策引導,形成機制,推進環境治理。
只有用制度保護生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才能確保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中國大地繪制一幅“美麗中國”的畫卷。
代表委員小資料
李森,男,現任廣西南寧市環境保護局局長。
編輯:wsy
相關閱讀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