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鎖中國,我們究竟能做什么
郝吉明說,關于霧霾成因的研究基本認可了機動車污染在千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貢獻。在這類城市中,機動車保有量、使用頻率以及密集度都很高,機動車污染貢獻占據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控制汽車總量不僅是控制機動車污染的一招,也與緩解交通擁堵、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導向相關。“但必須認識到,在行政手段之外,以經濟和市場手段促進機動車管理乃至整個霧霾治理仍有很大空間。”郝吉明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巡視員林家彬說,北京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尚未形成,道路設計不夠合理,車流主要集中在大路上,而作為疏解交通毛細血管的小路卻發展不夠充分。“擁擠的人口、擁堵的交通、輸入性生活消費、脆弱的環境自凈力,再加上城市本身的熱島效應,如果防控措施跟不上,城市環境必然日益惡化。”林家彬說。
霧霾頻發的背后,是亟待轉型升級的產業結構、亟須調整的政績考核制度以及亟待改變的生活生產方式。
以汽車尾氣治理為例,相對于私家車,公共交通在環保方面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20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日本重視依靠軌道交通引導城市副中心發展,經過多年建設,在早高峰時的市中心區,有91%的人乘坐軌道交通工具。
顯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給市民公交充分尊嚴,要比單純“限購”、“限行”更能治本。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說,便宜、便利、有尊嚴的公共交通系統是多數人冷落私家車、選擇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主要原因。
破解“霧霾”困局是共有的責任
面對頻發的霧霾,有網民調侃說,在PM2.5面前,人人平等。而無法忽略的另一面,是每一腳油門、每一根燃燒的秸稈、每一串紅紅火火的爆竹背后,都有我們對PM2.5的“貢獻”。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從生態文明的關注,到政績考核體系的改革,各級地方政府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動力前所未有地增強。而另一方面,每一位公眾在這場“呼吸保衛戰”中的主動性能否充分調動,仍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國推動環保的動力更多來源于上級機關,是自上而下的。而國際經驗表明,自下而上的動力來源在環保治理中效果更加明顯。”林家彬指出。
在這場大氣保衛戰中,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我國已著手建立區域協作聯動機制,在全社會樹立同呼吸、共奮斗、大氣污染防治人人有責的行為準則,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奠定堅實基礎。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只有每個人各盡其責、各盡其能、各盡其力,環保事業才能在潺潺細水匯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持續向前。”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