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鎖中國,我們究竟能做什么
爆表!連續一周,北京市空氣中PM2.5濃度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節奏。同時,我國33個城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
前所未有的嚴重霧霾天氣,已不是大自然再次敲響的警鐘,而是一次更加嚴厲的懲罰。
霧鎖中國,我們究竟能做什么?
誰是霧霾“真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建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汽車尾氣對北京PM2.5的貢獻不足4%,引發社會廣泛爭論。盡管中科院很快作出回應,稱研究嚴重低估城市機動車排放對PM2.5貢獻率。
但該研究再次引燃霧霾頻發1年多來始終未能解開的成因之惑。到底誰是霧霾“真兇”?“中科院的這項研究只是眾多研究中的一項,每個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條件。目前關于霧霾成因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希望公眾能夠理性看待某個特定的研究結果,不要絕對化,更不要與其他研究相對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說。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坦言,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是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頸之一。“公眾要理性看待數據,科學家更應理性一點。我們對治理的過程一直在跟進,現在的工業布局也在發生變化。”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敏說,PM2.5的來源是呈現多樣性和變化的。方法上,做霧霾源解析應多用幾種方法,發揮各種方法的優勢。時間上,需要1年以上的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做大量的污染源分析,還要有一定的研究模型。監測點的選擇也非常重要。
不容忽視的一個現狀是,我國目前面臨的大氣污染問題是發達國家近百年來經歷的大氣污染問題的集中體現,其規模和復雜程度在國際上未有先例,也沒有成熟的控制經驗可以借鑒。
“限”與“堵”,權宜之計還是治本之策?
以“大氣污染國十條”的發布為標志,中國扣響了向PM2.5宣戰的“發令槍”,全面打響“呼吸保衛戰”。
然而,不斷強化的以“限”為關鍵字眼的治理手段背后,是公眾越來越強烈的質疑——這究竟是權宜之計,還是治本之策?
2014年起,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后,天津市開始實施汽車限購政策。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從倫敦到北京 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
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治理環境的經驗,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但是必須清楚,要從根源上治理當代中國的霧霾問題,僅僅重復西式的治理思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真正從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在啟動東方智慧的背景下,探索中國特色。【詳細】
2015兩會聚焦:霧霾治理
就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紀錄片《穹頂之下》再次將霧霾防治拉回公眾視野。對于這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公眾在吐槽之余,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防治,兩會上的各路代表委員們就為此開了個好頭。【詳細】
2014年園冶杯住宅景觀獎現場評審報道(七)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2014年"園冶杯住宅景觀獎"現場評審工作繼續進行,11月22日,組委會特邀遼寧省園林專家任春秀、石晶作為評審專家,對深圳文科園林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工程獎項目遠洋鉆石灣項目B1地塊展示區景觀綠化工程進行了現場評審。中國風景園林網總編張翀陪同參加評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