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建設:對人造景觀要多做減法少做加法
承接湖南第一縷陽光的七星嶺,未來將成為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個新的好去處。近日,瀏陽召開大圍山七星嶺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評審會,與會的相關部門代表、規劃設計專家對設計方提出的“要修建多處人造景觀,將七星嶺打造成集觀光旅游、休閑避暑、養生養心、康體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休閑景區”卻不贊成,市委副書記吳震表示,對七星嶺的規劃建設,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進行。要對人造景觀做減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持景區的生態自然。(2月27日《瀏陽日報》)
面對設計方提出的“修建多處人造景觀”,與會的部門代表、規劃設計專家和主要領導幾乎異口同聲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不能不說是科學行政的表現,也體現了更科學理性的景區開發建設意識,更是善待景區和生態建設的先進做法,這樣的否決體現了景區規劃建設的正能量,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如今,景區的規劃開發建設,一些設計者沒有從科學規劃設計的角度和理念出發設計景區,沒有從生態文明的大視角看待景區建設,而是喜歡揣摩決策者的心理,更多的從旅游的經濟效益著想。因此進行設計時,恨不得將景區的自然資源全部進行人工改造和利用,過多地考慮了以經濟為本和以人為本,而忽視了對自然資源的科學保護,面對設計者的“投其所好”型的設計,如果決策者和專家學者耳根發軟,缺少理性和科學的旅游建設意識,就會中招,給日后的旅游建設和發展帶來危害。
面對景區建設動輒出現的人造景觀過多的現象,一些決策者能夠不為所動,專家學者也能夠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理性建言,在旅游發展一切向錢看,一切為了經濟效益轉的語境下,能夠為自然生態負責,為科學行政負責,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負責,本身就是更高境界的旅游開發意識,這樣的思維和行為越多,旅游發展才能夠更理性,生態建設才能夠更科學,旅游的質量才能夠得到保證,旅游的幸福感和滿意感才能夠實現。
面對景區規劃和建設,要多做“減法”,少做“加法”,多保護,少改動,多些敬畏,少些隨意,多些自然審美,少些人工審美,多些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少些大刀闊斧的改造,多些文化考量,少些經濟的覬覦,多些人文的視角,多些法律法規意識,少些盲目沖動,多些符合自然規律,少些人定勝天,多些自然本位,少些人為損害,只有這樣,自然遺產才能夠發揮更長遠的文明促進作用。
并非所有的景區都要發揮集觀光旅游、休閑避暑、養生養心、康體健身和培訓拓展訓練等項目于一身,可以建設一定的人工輔助設施,但不能搶了自然的美。景區設計應與自然有機融合,盡量少用人工建筑,減少人工痕跡,人工因素應隱藏在自然理念中。更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維護景區的生態性,在不破壞現有地質地貌的前提下,適量增加人造景觀建筑。
要對人造景觀多做“減法”少做“加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持景區的生態自然美,應該成為景區建設的不二流行法則。
編輯:zhimin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