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護:讓國人記得住歷史,留得住鄉愁
“這輩子所做的事所追的夢,就是保護古建筑。”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曾這樣說,“它們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記憶活體。”在他的理念中,只有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國人才能記得住歷史,留得住鄉愁。
夢起校園:“新舊共存是對歷史的尊重”
1956年,阮儀三考入同濟大學,畢業后即留校工作。書生時代,出國考察的經歷與國外城市建筑專家的授課,讓他較早接觸了歐美先進的城市規劃和保護理念。“新舊共存,是人類對歷史的尊重。二戰后,德國在廢墟上大規模重建,但他們的新城建設和古城保護同時進行,這給我很大觸動。我覺得中國城市的發展也應該這樣。”阮儀三說。
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董鑒泓走南闖北,參與編寫《中國城市建設史》,是一個勵志的契機。“那時候,董先生帶著我,一年三四個月,跑了近百個古城古鎮。”在這個過程中,阮儀三看到中國城市古建筑的精彩宏大,感受著沉淀其中的文化底蘊。
山西平遙古城,震撼了阮儀三的內心,成為他及其保護團隊第一個救下來的城市遺產。“上世紀60年代,那里還有完整的明清防御設施和城市結構,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大興土木搞發展,古城墻被炸開修路,70多幢明代建筑、100多幢清代建筑被毀……保護是漫長的,摧毀卻只需一夜之間。我當時想,不能光看著掉眼淚、干著急。”
隨即,他和當時在晉中一起做考察的十幾名學生,找到山西建委,主動提出幫他們做規劃,阻止了大規模的“破壞性建設”。為了解決規劃實施的經費問題,他又趕赴北京,聯合當時建設部、文化部的專家,促成了專款維修古城。“從救平遙中我得到的最大啟示,就是保護城市遺產光靠嘴巴說和幾張圖沒有用,關鍵是教育。”阮儀三說,那時候,中國各地都在拆舊建新,但大部分規劃執行的主管領導和技術人員,都缺乏保護文化遺產的概念。于是,在奔走護城的同時,阮儀三開始以同濟大學為平臺,開辦城建領導干部培訓班,一直延續至今。他的學生中,很多人成了日后古城古鎮保護的“主心骨”。
從古城到古鎮,追逐夢想的足跡遍布全國
“人是一種有思想有感情的動物,他們需要在環境中體味自己的歷史,尋找生活的記憶,撫摸過去的痕跡,而沒有歷史和傳統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建筑和城市作為文化傳統的載體,是一種物化的感情,這種感情從家庭、家鄉推及整個國家、民族……”
在專著《歷史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阮儀三曾如此闡述自己保護城市遺產的情懷和初衷。幾十年來,他帶著這樣的情懷,追夢足跡遍布全國。
江蘇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是阮儀三的得意作品。“這個項目規劃做了幾輪,我也得罪了不少人。但如今那里還保留著昔日的風光,沒有燈紅酒綠的酒吧飯店,有的是清雅的茶社,悠悠傳來的昆曲、評彈演出。很多人會像我一樣,漫步平江路尋覓重現的那種熟悉味道。”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故宮與東南大學開展古建保護合作
12月4日,故宮博物院與東南大學在江蘇南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致力于我國古代建筑價值特色及遺產保護和利用領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創新和科技成果涌現,并擬建立“亞洲木結構建筑研究中心”【詳細】
文物建筑被拆不能總是事后追責
近年來,各地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頻頻發生拆毀文物建筑事件,有的是相關單位帶頭拆毀文物建筑,有的是開發商私自行動。究其根源之一,就是違法成本太低,各地在處理拆毀文物建筑上,普遍只是罰款了之,導致相關單位、開發商根本不懼怕私自拆毀文物建筑【詳細】
蘭州古建 滄桑歲月中迎來春天
在蘭州市區,目前能見到的歷史文化遺跡已鳳毛麟角。除了蘭州府城隍廟、至公堂、金天觀外,市區已很難找到歷史遺跡了……【詳細】
中國四城聯袂舉辦古建博覽會 業內呼吁留下古建
4日,在山西太原舉辦的中國古建筑產業博覽會發布會上,業內呼吁為子孫后代留傳古建,接續文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