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園博會與城市公園:更重要的是交往
警惕
唯景觀論
在英美等國的帶動下,城市公園的建設擴展到世界各地。雖然各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都經歷了人地緊張的階段,公園的發展也因此出現反復。但隨著人們對城市生活品質要求的日益重視,公園依舊如火如荼地建設著。時至今日,公園是衡量城市生態、環境與宜居的重要指標,每一座城市的管理者都不敢怠慢。
放眼望去,各種公園幾乎都在世界各大城市星羅棋布。但公園卻越來越流于數量與形式化的迷途。簡·雅各布斯(JaneJacobs)在其城市建設經典名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中表達了憂慮,“公園是變化無常的地方。它們會走向極其受歡迎和極其不受歡迎兩個極端。公園的表現遠遠不能用‘簡單’二字來描述。它們可以是城市某些區域賞心悅目的風景,也可以是周邊地區的經濟資源,可惜很少有公園能夠如此。”
簡·雅各布斯進一步指出,關于城市與公園之間的相互影響,首先必須摒棄在公園的真正用途和想象用途之間所造成的混亂。簡·雅各布斯認為片面拔高公園的生態使命,比如“公園是城市之肺”是不切實際的胡說。保持城市不窒息的不是公園,而是大量在人們周圍流動的空氣。一定量的綠地并不比同等面積的街道能增加更多空氣。
在后起之秀的中國,城市公園的發展狀況同樣斑駁。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姚亦鋒指出,當下中國城市公園存在三處明顯誤區。
首先是過度仿古,將中國古典園林歪曲理解、肆意濫用。中國古典園林本是私家產物,放在今天雖有歷史價值,但沒必要在現代公園中刻意仿古。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密度實際上非常大,那些深深的院墻、曲折的長廊完全不適宜公眾游覽,現代公園應該有大面積的水體和樹林,而不是亭臺樓閣與曲徑通幽。其次是過度商業,比如在古代遺址上開發商業街區,公園被進行商業包裝后,展現的不是自然風景與公共空間,而是商業景觀。最后是過度娛樂,片面放大了公園的娛樂功能,讓公園淪為游樂場的附庸。
當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公園建設還存在一個更隱蔽的錯誤傾向。這種傾向之所以隱蔽,是因為它擁有一定景觀學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依托。德國地理學家特洛爾(CarlTroll)在1939年創造了景觀生態學,以景觀為對象,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方法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與優化結構,為城市公園的描述提供了手段,方便將公園進行科學的量化分析。而相關規劃與設計部門過度依賴科學模型與視覺設計,卻忽略了公園更重要的人文與社會屬性。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