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園博會與城市公園:更重要的是交往
公園,是城市的水泥森林中的詩意空間。人們在其中運動休閑、親近自然、欣賞美景,久而久之,公園成為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v觀世界上的國際都市,他們至少擁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公園,如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東京上野公園等。這些公園記錄著城市變遷,凝結著市民記憶。
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將于2015年在武漢舉辦,園博園在今年初露“芳容”。去年底,武漢重塑竹葉海,那里將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綠肺”。今年9月,將有38個公園出現在武漢的街頭巷尾。這座龐大的城市,正變得更加優雅。
其實,公園不僅是裝點城市的“飾物”,它還有豐富的內涵,能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承載更大的使命。
只有姓“公”才算公園
公園的雛形最早見于古波斯的苑囿,原是提供騎射的馳道和遮蔽風雨的處所。隨后古波斯公園的“模型”影響了古希臘,進而奠定了整個西方的公園形態。而中國的公園,最早記載于南北朝時期《北史》景穆十二王傳,“任城王澄表減公園之地,以給無業。”由此可見,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公園都是脫胎于皇家園林或其他私家園林。
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華中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系副教授張健認為,歷史上公園的出現與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而早期依附于市鎮和城堡的皇家或私家園林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園,只能算作Garden而非Park。只有園林姓“公”而不是“私”時,公園才算真正登上歷史舞臺。
工業革命后,“城市開放空間(UrbanOpenSpace)”的概念于1877年在英國的《大都市開放空間法》(MetropolitanOpenSpaceAct)中被第一次提出。美國城市規劃理論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文·林奇(KevinLynch)對開放空間闡釋了兩點:一,公共可達性、共享性,所有公眾而不是少數人享用;二,空間開放性、非封閉性,與城市周邊環境相融。這些無疑促進了公園角色的進一步轉變。
城市公園的實踐,要早于相關的理論探索。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與城市化帶來的城市病,造成了公共空間的匱乏。這極大危害到了市民的身心健康,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公共空間問題。1833年,由皇家委員會提出報告,1859年英國開始了公共造園運動。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就有城市為民眾提供公園等公共設施,以提高人們欣賞自然的能力和對高雅文化的鑒賞力。而大規模的公園建設,則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
19世紀下半葉,城市的繁榮進一步促進著城市公園的發展,美國是率先完成這一進程的國家。美國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與傳統私家園林有著明顯區別,為現代公園的誕生鋪平了道路。1854年,奧姆斯特德在紐約設計建造的中央公園開創了城市公園之先河,有力傳播了城市公園思想。在紐約取得驚人成就的同時,美國其他城市紛紛效仿。美國的城市公園運動,不僅增強了人們對公園的向往,而且大力拓寬了風景園林領域,風景園林包含了更廣闊的社會內容。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住建部副部長倪虹:新時代,新園林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今天在廣西南寧開幕。兩年來,經過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南寧市成功打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精彩紛呈的園博園【詳細】
江蘇省園博會13座城市展園建成 空間百變
29日,第十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在揚州儀征棗林灣園博園現場,舉行倒計時30天誓師大會,動員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服務好園博會、辦好園博會。【詳細】
第十一屆園博會先進城市單位個人獲表彰
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通報,表彰第十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園林博覽會(以下簡稱“園博會”)先進城市、單位和個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