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爾索普給中國城市的批評與建議
2014-02-18 08:55:31 來源:東方早報 瀏覽次數:
舉例來說,盡管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開辟新道路,北京的交通卻仍常常停滯。上海的數據也顯示,城市應該控制私家車的使用,并增加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模式。一個高密度的城市不能圍繞私家車設計。這會令城市無法運轉。
上海經濟評論:中國有許多城市已經或正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口號。
卡爾索普:中國城市建設生態城市的努力的確可贊,但是這還不夠完整。很多城市更多地將建設生態城市看做拿出一套精確針對具體問題的科學技術方案,而非在城市規劃方面做基礎性的改變。
綠色科技與清潔能源的應用能否很好地見效,取決于在社區設計的層面能否成功節能。這關乎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城市形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偉景加州”項目的一項發現是,到2050年,如果以更緊湊、業態混合和適宜步行的形式進行開發,相比現有州內典型蔓延式發展,每年加州對小汽車出行的需求會減少1830億英里的駕駛里程數。如果不改變開發模式,而用綠色電能替代,則對應需建設占地5萬英畝的高效太陽能熱電廠,或13萬英畝的太陽能板。這么大規模的發電廠會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另一個例子,如果以標準發電廠輸送電能,那么送到家庭中的每一瓦特電能中,會有三分之二以余熱形式損失。而小而分散的熱電聯產系統,結合地區供熱和冷氣系統,可收集發電機以及工業建筑的余熱,并重新利用,就不會產生這么多損耗。熱電聯產發電廠鄰近緊湊的社區和商業中心,將收集到的熱量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這樣的高效率離不開城市的開發高密度以及土地的混合利用。
上海經濟評論:你對中國的城市管理者有何建議?
卡爾索普:中國的管理者只有一個有限的機會窗口來將城市設計成繁榮、具備活力且低碳的樣式。城市必須把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方案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沒有這樣的計劃,新興城市將無法發揮其全部潛能。它們將遭受堵塞和污染之苦。上百萬通勤市民將每日承受痛苦,無盡的耕地將毫無必要地喪失,中國強大的經濟引擎也將因人和貨物都陷入擁堵而失去活力。這樣一來,中國的城市就要花很大力氣來吸引高科技產業和拔尖的人才,而這些是保持經濟增長的關鍵。
中國必須做出選擇,是通過一種新的方式來打造有活力、有效率、對環境友好的城市,還是繼續按照過時的城市規劃,增加對私家車的使用使得步行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建設孤立的住宅小區而不顧環境質量。
盡管中國在公共交通方面進行投資,目前的用地模式卻增強了對汽車的使用依賴,為步行制造障礙,給騎行增加危險。適宜步行的社區對大城市必不可少,也是公共交通的關鍵,人們需要步行去乘坐公交。
在交通方面,減少能耗也尤其重要。對汽車的依賴減輕,會使石油需求降低、擁堵消除、空氣質量提升、公交系統更有效率、家庭出行開銷得到節省。采取更多步行和騎行的方式,也會使街道更加安全、城市更有活力。這些改變關系到用地方式、城市設計以及在城市綜合系統規劃之下的循環系統。減少能耗的目的也可通過建筑和基礎設施達到。配備智慧技術的節能建筑可感應氣候變化,這對減少電耗及石油需求大有好處。一些綜合性社區的基礎設施,比如垃圾焚燒發電廠和熱電聯產系統,也會節約能源。
多樣性、節能保育和
人文尺度的打造原則
互補卻不同的一些經濟體——如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或本地性企業、區域性企業以及全球性的企業,對保持一個有活力和可持續的經濟體系非常重要。
上海經濟評論:那么,如何設計出一個有活力的城市?
卡爾索普:這其中包括很多細節。我在我的書中總結過三項原則:多樣性(diversity)、節能保育(conservation)和人文尺度(human scale)。相比于經濟發展、住房、教育以及社會服務等各自獨立的公共政策,這三項的每一項都把環境設計、社會方案和經濟戰略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城市設計新的理論基礎。
上海經濟評論:如何理解人文尺度?
卡爾索普:人文尺度代表了一種轉變,向自上向下實施社會方案的模式、命令——控制式的組織、統一的住房計劃、高高在上的官僚機構告別。它是當地分散的公共設施和鄰近目的地,而非路途遙遠的公共和私營機構。街區的形態即便被高層樓房所框定,當它的商鋪多樣而有趣、出入口增多而充滿細節、社區周圍活動豐富,也可以變得具備人文尺度。適合創業公司和本地商業的、小而具備人文尺度的建筑,常常成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經濟中心。
這意味著私人空間減少,帶來更豐富的公共空間;個人不必采用過多安全防衛措施,而社區更加安全;私人汽車出行不便,公共交通卻更加便捷。同時,鄰里交往的機會也更多。現在,小的經濟體和更個性化的機構組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