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貴在“特色”
我國2012年城鎮化率為52.5%,正處在城鎮化加速發展中期,距離70%還有一定的差距。未來10年城鎮化將會快速發展,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并可能為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巨大的結構調整支持。中國的城鎮化究竟應該怎么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因地制宜,走富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
城市化率低與“城市病”并存,是我國城鎮化面臨的重大難題
一般來說,“城市病”是由于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發展速度的“過度城市化”而產生的。而在我國,一方面是城市化率不高,低于世界經濟發展同期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一些大都市卻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城市病”。
這種城市病表現在:一是人口膨脹帶來的交通堵塞和住房擁擠。在我國的不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由于城市規劃(特別是中長期規劃)預見性不強,采用“攤大餅”布局模式,城市功能調整不及時和管理不力等原因,交通出現定時的或陣發性的嚴重阻塞。二是城鄉邊緣區問題加劇。由于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使得城市與鄉村的接觸、過渡地域也在不斷擴大。三是生態環境惡化。近十多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走著事實上的“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有一部分中國內地城市也相繼進入世界重污染城市的行列。四是部分大城市土地利用強度過大,影響生態安全和宜居。
產業發展與城鎮化進程不協調導致產城分離,是我省城鎮化要破解的關鍵問題
城鎮化過程實質上是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主要在于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非農化,其中,工業化是直接推動因素,第三產業的發展則是城鎮化程度的表現。“產城一體”是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各自釋放正能量,通過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建設,通過城鎮建設帶動產業發展。忽視產業發展與城鎮功能的協同,就會導致產業發展乏力、城鎮建設滯后等問題,導致產業布局與城鎮發展需求不匹配而形成產城分離局面。
產城分離主要表現在:空間分離,即居住、服務、產業、綠地等功能相互隔離;功能分離,即產業、居住、商業、商務、娛樂、休閑等功能分離。我省生活就業“兩棲”群體大量存在,在城鎮和農村之間進行季節性遷徙,增加了生活成本和不穩定因素,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增加了管理難度。同時配套缺乏,市場、學校、醫院、商業休閑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務內容和水平無法滿足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不利于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快產業和城鎮發展。
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城鎮化之路
在城市結構上,要實行大中小城市合理配置。科學合理配置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穩定發展中心城市,加快培育中小城市,積極扶持中心城鎮,整合中心村和新型農村居民點,努力構筑層次清晰、功能明確、布局合理、發展聯動的新型城鎮體系。通過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來調整城市結構。
在建筑風格上,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在村莊改造上,要防止一刀切的大拆大建。在條件較好的新農村社區,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注重人的城鎮化,要以“產城一體化”為突破口。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要在大中小城市發揮各自產業發展優勢,明確發展重點,以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特色服務業推動城鎮發展,并在大中小城市之間搭建有利于產業梯度轉移的平臺,利用城鎮集聚的力量促進區域內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