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古建如何遠離火災之害
容納著歷史記憶、文化傳承的古建筑,是人類的珍貴寶物,卻在大火面前顯得極其脆弱。古建筑的防火滅火到底難在哪里?該如何加強古建筑的防火能力建設?又該如何減少古建筑在火災中的損失?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多個省市的消防部門負責人。
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房子,更是文化
1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了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的242棟房屋,355戶居民受災。云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布老屋”、兩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部分傳統民居毀于一旦。幸運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心鎮公堂以及迪慶州博物館幸免于難。
事后,有關部門查明火災原因是一客棧經營者使用電取暖器不當,入睡前未關閉電源,引燃可燃物引發火災。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近9000萬元,而造成的文化遺產損毀則無法估量。
還沒等獨克宗古城的灰燼冷卻,兩周后,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族大寨發生火災,148棟房屋被燒毀,千余人受災。寨子里的蘆笙場已被夷為廢墟,被列為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鎮遠報京“三月三”今年將無法舉辦。
火患猛于虎,對于古建筑、古村寨而言更是如此。幾乎每年都能聽到古建筑、古村寨發生火災的消息,僅2013年經媒體報道的就有數十起:11月,有亞洲第一之稱的重慶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發生火災,這座造型別致、大眾矚目的廊橋被燒毀;10月,中國第一古商城——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古商城的曾國藩兵服廠旁一棟古窨子屋民居發生火災,所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沒有受到影響;8月,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寨牙鄉江口村一團寨發生火災,造成58戶、248名村民房屋被燒毀;3月,云南麗江古城光義街現文巷突發火災,燒毀民房107間……
頻發的火情,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損失,更重要的是,燒掉了歷史文化的傳承。發生火災的古建筑、古村寨往往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除了其本身的歷史價值外,其內部陳列的各種古代雕塑、壁畫、文物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有的古建筑是某一地區、某一時代文化發展的標志,代表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傳承,甚至是當地的精神象征。一把大火過后,珍貴文物化為烏有,歷史傳承也因古建筑的焚毀、古村寨空間格局的改變而受到嚴重破壞。
毫不夸張地說,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房子,更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
旅游開發也要考慮消防需要
火災是古建筑最大的天敵。但為什么近年來古建筑、古村寨發生的火情卻呈現增多趨勢?
“這與古建筑‘先天不足’有關。” 貴州省公安消防總隊總隊長羅燦說,絕大多數古建筑為木質結構,極易燃燒。而且,我國的古建筑大多分布在遠離城鎮的高山、深谷之中,院落層層疊疊、通路曲折逶迤,廊道相接、建筑相連,建筑群內缺少防火分隔,因此極易造成“一損俱損”的局面。
此外,很多古建筑群缺少消防組織,沒有固定的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一些古建筑由于建在高山上,缺乏消防水源。再加上古建筑周圍的道路大多狹窄,有的還設有門檻、臺階,消防車根本無法通行。“古建筑火燒得快,消防車來得慢,甚至進不來,有的來了因為沒水也救不了,這就導致古建筑群、古村寨發生火災時,往往‘火燒連營’,救無可救。”羅燦說。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NASA就野生植物濕度與火災之間的關系研究
通常我們對濕潤的冬季過后,理解都是不易引起火災,而干燥才會引起熊熊大火。最近NASA的科學家們對野生植物的濕度與火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竟得出一個悖論。【詳細】
江蘇古建園林有了數字博物館
江蘇古建園林營造數字博物館運用現代數字化網絡技術,通過圖片、視頻、三維圖像、互動視效等技術,解析江蘇傳統建筑和園林營造工藝與特色,展現傳統建筑與古典園林的構造機理、營造方法和文化內涵。【詳細】
鄭州:三處受損古建如今皆已修繕
位于滎陽老城的韓鳳樓故居、奎星樓、滎陽縣衙三處古建筑損毀嚴重一事經本報持續報道后,滎陽市有關方面當時表態將盡快修繕。目前,記者經探訪發現,經一年多的全面修繕后,這幾處古建筑芳容已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