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申遺熱":重申報輕保護得不償失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日前啟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少自然風光、傳統文化已被納入各市、各省甚至國家級遺產名錄……很多地方更有一套系統的“申遺時間表”,持續備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申遺是否有助于這些自然、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是否能讓這些歷史留下的美麗得到更好的保護?保護遺產是不是只有申遺一條路?如何利用申遺更好地保護世界遺產?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重申報、輕保護”得不償失
為了保護世界各地代表人類創造智慧的杰作、建筑、自然等遺產的發展與傳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6年建立《世界遺產名錄》。自從這個名錄建立以來,世界各地難擋“申遺熱”。
對于歷史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申遺成功無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首先,聯合國帶來了保護技術和人才。2003年,被納入名錄的龍門石窟就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項信托資金的支持,并帶來了日本先進的科學團隊,對洞窯進行檢測、修筑。其次,許多景區被納入“世遺”后,景區國際監管規范,相當于有了一個更高標準的部門來為這些景區的游客數量、資源利用與開發把關。
對于這兩點,著名地質專家、四川省旅游地質學會秘書長范曉認為,世界遺產不單單是一種榮譽和潛在的經濟價值,更是一種保護的責任,一旦偏離了保護這個第一要義,也有可能被摘牌。總體來說,景區能申報世界遺產首先應該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因為申遺是雙向的承諾,聯合國向遺產提供指導和監督,而遺產自身也要注意合理的開發與保護。
據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信息產業中心公布的數據,全國約有200多個申遺項目,其中的一半已經進入國家級的預備申報清單,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只準一個國家申報一個項目。申遺任務可謂任重道遠。
然而,熱情高漲的申遺背后存在著嚴重的誤區。首先,不少當地官員把申遺當作是經濟收入的水龍頭,認為一旦申遺成功就能獲得大筆保護基金與巨大的門票收益。世界遺產招牌成了印鈔機。
實際上,經濟效益與申遺兩者之間存在著博弈。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透露,中國每年在申遺工作上的花費高達3億元,斥巨資拍攝“申遺”的宣傳片、請專家去當地考證等工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景區以及當地政府難免急于“返利”。
此外,更嚴重的是對景區的無序開發與破壞:開通超大容量的交通路線,絲毫不考慮景區能力而加設電梯、索道、人為地把建筑重新“做舊、仿古”。從近年張家界、故宮、天壇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警告的事件便可見目前我們對遺產的態度亟待糾偏。
在范曉看來,這些其實都是對遺產的破壞,以這樣的出發點去申遺,這種“重申報、輕保護”的模式對遺產來說肯定是個包袱。當申遺已被當作一種獲得經濟效益的手段,其文化傳承的價值卻被看輕、被邊緣化,如此斥巨資申遺,得不償失。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國內外專家建言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
11月1日-2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對話會以【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曾是不知名小村莊后逆襲成為國家公園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大都不會錯過有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