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全面城建被網友調侃"找不到回家路"
2014-02-10 09:31:19 來源:南方都市報 瀏覽次數:
通過明渠連接兩湖
2月1日,農歷大年初二,暖冬,廖偉(化名)與朋友相約在“楚河漢街”的咖啡館聚會,他是一名武重(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子弟,走在步行街上,有著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這片曾是武重宿舍原址,拆遷重建后已難辨當年風貌。
“我的家好像就在這里。”廖偉在“楚河”旁邊,隨手指著一棟新式建筑,回憶著。在他腳下流淌的“楚河”,其實是一條人工明渠,連通東湖與沙湖,是武漢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的啟動項目,也被外界稱為武漢史上最大規模治湖工程。
武漢擁湖千年,歷史上,東湖和沙湖天然相通。上世紀60年代,城市建設需要將東湖和沙湖分開。時至今日,也是城市建設的力量,再次讓東湖和沙湖相通,除此,楊春湖、北湖等湖泊也與之相同,形成六湖相通,通過水網工程重現湖泊原生態,即實現“溝渠相連,楊柳拂岸,一櫓搖六湖,芳草碧連天”的風景。
“我們經常去的那家大排檔,應就在這里。”每走到一處,廖偉與朋友回憶著往昔,他的童年、青年都在這里度過,在一排新建樓房背后,寄存著那時簡單的快樂。
沿著“楚河”的一條街,名為“漢街”,不言而喻,此名與“武漢”二字一脈相承。“楚河漢街”皆由萬達集團耗資重金打造,承擔商務、辦公、居住、服務、生態、旅游等功能,成為武昌區乃至武漢市的城市空間發展軸。由于帶動效應,周邊的房價已攀升至武漢市的前列。
2011年11月19日,“武重宿舍”公交站正式更名為“東湖路楚河漢街”,公交車司機口中“武重三街坊”成為過去。“這里留下的,可能都是記憶了。”廖偉說。
一年建的高架是過去20年兩倍
走到“楚河漢街”的南端,不遠處就是水果湖中學,它是廖偉的母校。“我很多同學,就住在這附近。”廖偉說,畢業以后不少同學去各地讀書,后來再去到各地工作。每年過年,是難得聚會時間,廖偉經常負責開車接送同學們。
“原來送同學去武漢站要40分鐘,現在10多分鐘就到。”廖偉說,這得益于武漢二環線建成通車。
二環線是武漢中心城區的快速路。在武漢過去道路體系中,城市道路快慢不分是擁堵的核心病因之一。據國家規范,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路網合理的級配比例應為1:2:3:7,但武漢城區此前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快速路。
高架路是城市快速路建設模式之一。1991年,武漢市首條高架橋——— 武勝路高架建成。截至2010年,武漢已建成的高架橋長度共計約4公里。
這一封存已久的數據在2011年迅速被打破,當年一年正式建成通車的5條高架橋,總長度已超過8.5公里,是前20年的2倍。
同年,被譽為“江城最美大道”的武漢大道全線建成通車,被湖北本地媒體形容為:“一條路,承載著一個城市的夢想與復興雄心”,這條路主線設計時速60公里,從水果湖直通飛機場,東湖賓館的客人,再不用為趕飛機而提前兩三個小時出門。
據武漢城市快速路網規劃,到2015年,武漢計劃建設快速路270公里,其中高架約占190公里。
每年要開通一條地鐵線路
在中心城區大規模興建高架時,地鐵建設也同步建設,一時間造成滿街是工地、處處行車難的表象。“目前,好一些了,部分地鐵線路終于通了。”廖偉說。
這是專家所稱的市鎮建設“收獲期”。2012年12月28日,武漢市地鐵2號線通車,標志武漢地鐵時代的來臨。“這條地鐵開通有個小爭論,就是這是不是武漢第一條地鐵。”廖偉說。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