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喘口氣”的不只是故宮
從2014年起,除法定節假日和暑期外,故宮將正式實行周一全天閉館。1月6日,故宮進行了首次全天閉館,提醒觀眾合理安排參觀時間。
故宮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景點,很多海內外游客來到北京,長城和故宮是必去的景點。2012年,故宮接待游客1534萬人次,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每年接待游客超1000萬的博物館。365天“連軸轉”,日均4萬多人,已經嚴重影響到這一歷史建筑的保護。除了路面、臺階的磨損,人的活動令建筑內溫濕度變化大,對建筑表面及院內的彩繪、雕塑等文物產生一定的破壞;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對局部裝飾產生不良影響。
事實上,需要“喘口氣”的不只是故宮。已故的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曾表示,我國有很多文物遺址都出現“旅客數量”超過“文物建筑承載量”的問題,長期超載勢必對這些遺址造成危害。同時,一些著名旅游景區人滿為患,也嚴重影響了景點的生態人文環境。為此,黃山早在1987年就率先推出景點輪休制度,對重要景點輪流實行3到5年的封閉保護,使植被得以恢復、生態得以改善。
誠然,我們有欣賞文物建筑的權力,但沒有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毀于一旦的權力。同樣,我們可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但如果因為我們的喜愛反而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也是每個人都不愿看到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故宮閉館,黃山輪休,這種勞逸結合、休養生息的理念值得推廣借鑒,給每個景區有“喘口氣”的機會。
眼下,許多景區之所以持續超負荷運轉,恐怕更多還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對此,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門要高瞻遠矚、統籌考慮,不能只顧一時的收入,而放棄傳承歷史、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國家也可以出臺相應規定,將人文生態景區的“休息權”作為一種制度落實下來,在讓古建筑、花草樹木得到休息的同時,也可以整修設備、完善設施,給廣大游客提供更優質安全的服務。
當然,平衡景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不能止于閉館和輪休。應該看到,對于建筑和生態破壞最嚴重的,還是旅游旺季尤其是黃金周時期的超負荷接待。如果這一現象不加以扭轉,即使給了景區“喘口氣”的機會,也難以從根本上走出涸澤而漁的困局。國外對于景觀遺產的保護,除了定期閉門謝客外,平時也很注重限流的重要性。法國盧浮宮、美國大峽谷,都限量發售門票來控制參觀人數。我國去年10月1日實施的《旅游法》,也明確提出“景區應當公布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在這方面,各地必須落到實處,避免景區超負荷運作。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中國古建筑中的氣口——天井(多圖)
天井,在我國江南一帶的古民居及祠堂、廟宇中極為常見。老住宅區,房屋與房屋之間或與圍墻之間圍出的露天空地稱之為天井,是老宅采光、通風最主要的構造,同時它能使建筑空間更加靈活,構成美妙的環境景觀。【詳細】
留住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重開發、輕保護,使古建筑的傳統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