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都參與環保才有希望
“公眾都參與,環保才有希望。”回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全球環境保護運動,公眾、媒體等社會力量一直是環境治理的重要推動因素。“從立法之初,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即注重收納民意,立法本身就是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的過程。”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欒麗娜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民意得到充分表達,民智得到有效匯聚。”
從政府職能部門上理順治理機制,是擴大公眾參與的前提。
對于如何切實擴大公眾參與,草案進行了專章規定,如公民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的水環境信息,有關部門應當依法予以答復;同時,公民有權對污染水環境的行為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檢舉和控告,等等。
昨日上午,代表們在審議《草案》中紛紛表示,公眾知情權是表達權和參與權的前提,首先應加強對水資源和水污染情況的信息公開力度。
省政協委員、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認為,政府要積極支持民間參與包括水污染治理在內的環境保護工作,“民間的熱情非常重要,比如綠色漢江、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以及以實際行動參與保護沙湖、南湖的志愿者們,他們的熱情和堅持值得尊重,政府對此要積極引導。”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雄安新區規劃已有雛形 土地制度或由批租制改年租制
“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建設,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在2017中國城市百人論壇上透露,雄安新區規劃的原則是水城相融、藍綠互映的生態宜居之城,總體規劃將于一段時間后提交中央審議。【詳細】
2016我國治污“三大戰役”戰績如何?
2016年,我國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的“三大戰役”戰績如何?今年將怎樣繼續發力,換來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