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要反映城市“文化性格”
提及我國的公共藝術,許多學者心里不禁百味雜陳。
因為盡管我國的公共藝術建設自上世紀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盡管公共藝術已經在地鐵、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頻繁出現,但對于公眾來說,究竟何為公共藝術、何為優秀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如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還是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
其實,在城市生活中,公共藝術對于大眾的日常生活會產生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大眾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甚至對于城市與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也會發生重要作用。
本期周刊聚焦如何讓公共藝術“嵌入”大眾的生活。
――編者
乘客在新運營的北京南鑼鼓巷地鐵站欣賞公共藝術作品
何為公共藝術?
大眾+公共+藝術=公共藝術。
公眾是公共藝術的受眾,也是核心,如何讓藝術從“小眾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成為公眾能夠欣賞并親身參與的藝術形式,從而在潤物無聲中,裝點公共空間、提升公眾美學修養,是當下我國公共藝術領域努力的方向。
公共藝術能否成為“城市名片”
幾天前,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三點三大廈前的公共藝術展區,名為《逃逸者》的公共藝術展品正在展出,包含人、馬和鷹等多種主題元素。可是,面對這樣的“文化大餐”,來往的路人鮮有人駐足觀看。
家住附近的馬先生對記者說:“公共藝術展品雖然擺放在比較熱鬧的公共區域,但由于公共藝術對于公眾來說,還太新鮮,加之一些作品太抽象,又沒有相關介紹,所以往往讓人看得一頭霧水。”馬先生建議,“可以在雕塑前面有相關的介紹,附近就是使館區,如果有中英文介紹就更好了,還可以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當代公共藝術。”
的確,相比較國外,我國大眾對于公共藝術的認識,還大多停留在廣場、公園中的雕塑,公共藝術產品與公眾之間并沒有聯系,更談不上互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許多城市興建了壁畫、雕塑和展覽品題材的公共藝術作品,但許多藝術品卻難以給公眾良好的視覺體驗,形成深刻的印象。而反觀國外一些公共藝術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城市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了城市的“名片”,象征著城市的人文水平與美學修養。為人所熟知的巴黎的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布魯塞爾的“撒尿小童”雕像、羅馬城的“母狼育嬰”雕塑,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過去北京地鐵里的公共藝術,多是以宏大敘事為主,運用了許多中國特色的歷史題材,反映我國的大好河山和文化符號,代表著那個時代的藝術水平。”中央美術學院馬浚成副教授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我們在做公共藝術作品的時候,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大眾的審美需求。”
中央美術學院王中教授也認為:“不少人通常認為放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就是公共藝術,其實不然。公共藝術要引領審美,培養公眾的藝術素養。畢竟,公共藝術作為一個舶來品,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比較短,相較于公共藝術發達的國家與地區,我國大眾的整體審美水平也有待于提高。”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公共藝術在鄉村文化鏈條中的位置
藝術本身具有審美功能,提煉和演繹鄉村生活元素,賦予它審美功能,產生新的價值。比如竹籃的加工工藝,可以提煉出來講故事,用鄉村的語言和現代設計進行重新建構,建構的過程是對生活品質的提高。階層的不同,導致了需求的多【詳細】
公共藝術如何激活城市與鄉村
近年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超岀想像,各地培育和建設速度很快,出現了浙江、貴州等一批示范小鎮。但在探索中,問題也不少,有些脫離實際,盲目建設,生搬硬套等,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央美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