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讓文化遺產“永不老去”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楊衛澤在現場引用了臺灣當代詩人席慕蓉的《鄉愁》中的句子。他說,大部分南京人的鄉愁就是明城墻和梧桐樹。大部分外地人對南京的記憶恐怕也就是明城墻和梧桐樹。青奧國際大使,對南京梧桐樹也是印象深刻。
“南京人在這里生活長大,歷史在腦海里。離開了南京仍然對這些故事有深刻的記憶,這就是鄉愁。”楊衛澤說,文化能夠讓人有歸屬感,認同感。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文化遺產保護好,這樣使得南京人對南京有更強的歸屬感,就有了更大的凝聚力。讓外地人對南京有更強的認同感,南京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楊衛澤認為南京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要在兩個方面大作文章。一是解讀好文化遺產。要實施文化遺產的解讀工程,采取標志解讀,網絡解讀,媒體解讀,文化遺產,名人軼事,進行充分解讀。根本的要求就是永續利用,傳承后世。不是簡單花多少錢,建個東西。解讀和傳播,充分發揮學習教育娛樂功能,這是更深層次的保護和宏揚。
二是文化遺產的保護一定要活起來。活起來就是要和我們的生產,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老百姓貼近,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是簡單的復古和維護。真正有靈魂的是和生活相結合的。死保是保不住的。是有機更新“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把古建筑弄成新建筑。延年益壽,不會破壞,不會消亡,像詩里說的“永不老去”。需要和城市的建設,和我們的旅游發展,和我們的文化等等產業的發展聯系起來。
“南京這本書需要慢慢地讀”
楊衛澤說,南京不缺故事,但是我認為南京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能講好的南京的故事。我們現在不善于講故事。厚重的歷史使得南京的城市就是個博物館,我們要把南京這個城市像博物館一樣做,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學習教育和娛樂功能,還有生活的功能。
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既不能碎片化,又不能以偏概全,南京文化的保護要有系列性全面性系統性。南京這本書需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同樣,歷史文化保護,包括歷史文化品牌塑造,也不要想一個口號就把南京的歷史文化歸納進去。要系統地梳理研究南京文化。
要有文化“0資源”的危機感
“失去了才知道珍貴”,楊衛澤提到有委員提出的“0資源”概念,要有危機感緊迫感,不要因為南京文化資源豐厚在它們存在的時候就不覺得珍貴。
他說,推動南京的文化繁榮和發展要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為根本動力。下一輪的發展,要深化文化的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攻堅,真正意義上打破思想上的禁錮、利益上的藩籬。要有一種自我革命的精神來推動改革。尤其是我們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國有文化事業和企業單位要有強烈的改革開放意識,要有強烈的自我更新意識,要有強烈推動南京文化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南京佛教文化是重要的“基因組”
棲霞寺、佛頂骨舍利、金陵刻經處……南京每一處與佛教相關的文化資源都是重量級的。昨天的專題議政會現場,也有很多宗教界委員參加。
楊衛澤說,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而南京在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文化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要認識南京文化不可不了解南京的佛教文化,不可不解讀好南京的佛教文化,不可不保護好南京的佛教文化。否則就缺了個基因組。
佛教對南京的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必須把對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到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包括旅游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充分發揮佛教文化在促進南京文化繁榮和促進人的和諧方面的作用。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南京鼓勵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12月25日起至12月30日前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意見。《辦法》明確,地下空間優先用于建設地下通道、市政工程等。鼓勵建設商業、工業、倉【詳細】
南京創意設計周中外設計師探討城市規劃
11月20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世界知名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