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庭:生態文明應該以人為本
群賢匯江城,濃情傾三峽。12月6日,三峽傳媒公司在武漢大學成功舉辦清潔能源沙龍。一批專家學者相聚在在東湖之畔,探討"三峽工程與長江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教授級高工張博庭在主講《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看待長江的新生態》時響亮提出:生態不能只提保護不講進化;水電工程具有減災效益。而耄耋之年的三峽工程環境保護委員會顧問,武漢大學、河海大學兼職教授,中南林業大學名譽教授王儒述則在主講《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效益》時鮮明地指出:發展水電,有利于保證能源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本報今天繼續重磅推出"三峽傳媒清潔能源沙龍"專欄,將嘉賓們的論述摘要刊發,以饗讀者。
在12月6日于武漢大學舉行的首期三峽傳媒清潔能源沙龍上,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主題為《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看待長江的新生態》的發言中強調,提倡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要強調必須"以人為本"的保護生態,防止用保護生態的口號,阻礙人類文明和科學發展。如果我們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一定能很好的理解和解釋關于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生態不能只提保護不講進化
張博庭在沙龍上表示,水電開發中的生態影響,是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尤其是我國的三峽工程建成之后,有關其對長江的生態影響,一直是社會議論的焦點。如何以三峽工程為例,從生態文明的高度全面的理解水電開發的生態環保作用,真正做到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已成為我們亟待解答的問題。
他從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倡生態文明這一事實入手,開始他的闡述。他說,黨的十八大為何要提倡生態文明,而不是簡單的強調加強生態保護?是因為生態與環境并不一樣,環境的主體是人,而生態系統是有不同層次的,對應著不同的主體。當研究個體、物種、種群等等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時,所對應的主體是不同的。
對于某個子系統生態而言,生態的好壞是相對其主體而言的。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骯臟的垃圾場,是老鼠最好的生態。然而,保護了老鼠的生態,絕對是我們人類的災難。因此,只有面對包括人和生物及非生物的整個生態系統的時候,保護生態才與保護包括人在內的環境相吻合。也只有在這個層次,保護生態的口號,才不會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產生矛盾。
提倡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要強調必須"以人為本"的保護生態。防止用保護生態的口號,阻礙人類文明和科學發展。與文明相矛盾的狀態有兩個,一個是野蠻、另一個是愚昧。在有人生存的現實社會,一味的強調保護原生態并不一定代表生態文明,而有可能還是一種生態愚昧。因為,只要有人生存,就要向周圍的環境進行所取。如果你不能科學的、能動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必然就會自發的、無序的、被動的影響和破壞自然生態。
張博庭指出,我國一些水電開發受阻的遭遇,很多就是因為我們缺乏整體的生態大局觀念,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教條地用到了某一個子系統上。用保護某一條魚、某一棵草的生態理由,阻礙了整個的社會文明和進化。最終,以至于造成了我們抱著保護生態的目的阻礙水電開發,卻得到了破壞全球大生態環境的結果。例如,由于清潔能源不能有效利用,我國的能源結構不太合理,煤炭燃燒量比較高。
可見,當我們把"保護生態"的口號,局限到了某個(不考慮人的)子生態系統的時候,就難免會出現了保護的局部的小生態而卻破壞整個人類社會的大生態的問題。
張博庭表示,生態與環境不同。對于環境我們必須保護,而對于生態,不能只談保護,不講進化。按照以往狹隘的生態保護理念,水電開發與河流水生態,科學發展與生態保護,永遠都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一旦站到了生態文明的高度,我們就會發現:以人為本的生態保護(即生態文明)總是會和科學發展高度的統一。
三峽工程就是一項生態文明工程
隨后,張博庭將話題引到三峽工程。
他舉出一篇題為《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崩潰》的報道,報道中稱,在《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某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上看,長江生態已經崩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魚類自然資源也已瀕臨崩潰。
對此,張博庭予以回應,他說,我們大家眼看著長江流域日新月異的社會進步和治理了長江的洪水威脅之后的突出變化,為什么魚類保護人員得到的結論,卻是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崩潰呢?因為我們和魚類保護工作者所考慮的長江生態系統的層次不同,主體不同。
在我們和長江流域的民眾看來,長江的生態環境,不僅沒有崩潰,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例如,一位來自湖北荊州地區的年輕記者,曾用自己家庭的切身體會,闡述了三峽工程所帶來的變化。在她童年的記憶里,長江一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為了避免長江泛濫,她的父母每年的冬、夏兩季都要出"義工"。古老的長江帶給他家庭的記憶,除了恐懼還有沉重的負擔。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
“生態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綠色競爭力
因為受到污染,深圳灣曾飽受市民詬病。經過下大氣力治理,如今這里碧波重現,一度消失的黑臉琵鷺也回歸棲息,這片美麗的灣區成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健身之地。【詳細】
植物學大會落幕 用美麗植物照亮綠色未來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廣東深圳圓滿落下帷幕。會議舉辦7天以來,無論是主旨報告、公眾報告、衛星會議等學術活動,還是公益展覽、植物藝術畫展、實地參觀考察等公眾活動,不僅令各國科學家振奮不已,而且也讓公眾一起參與其中,共同“關心植物,關心未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