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拆掉的古建筑 記不住的鄉愁
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安氏大院,周邊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園、300多歲的古樹相伴,是附近安氏宗親的圣地。如今,因“合村并城”,它被“限期拆除”。為此,原新鄭市龍王鄉廟后安村的安氏后人們寢食難安。該村現存的6處留存著諸多區域文化烙印的古建筑、古墓葬,2011年即被納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此前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也為之繞開。如今即將被拆,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鐵成也認為“可惜”。(1月3日《大河報》)
安氏大院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一句“記得住的鄉愁”撥動了很多人的心弦,也給城鎮化規劃者、建設者提了個醒:大拆大建并非城鎮化的唯一道路,高樓大廈也非城鎮的唯一模式,城市也可以有山、有水、有古跡,也可以溫情脈脈。“合村并城”固然是城鎮化重要的一步,然而因此拆除幾百年的古建筑,顯然是將城鎮化等同于樓宇林立,等同于“千城一面”。不管什么原因,古樹、古墓、古宅一旦破壞就永遠消失了,沒了這些,鄉愁去哪兒尋呢?
拆遷不是政績,規劃應該合理,建筑更該長壽。在國外到處都能見到幾百年前的建筑,佛羅倫薩400多年的建筑至今還保存著,很多人到那去旅游,感覺到時光的穿梭,感受歷史的變遷。意大利人曾驕傲的說,如過古羅馬皇帝醒來,走在大街上一定不會迷路。但是我們呢,多少千百年的古建筑經過多少風雨得以保留,如今卻都要毀掉了,或許離鄉二十年再回去都要問路,因為家鄉已然面目全非。
城鎮化的規劃者、建設者更應該明白,城鎮化要尊重文化、尊重歷史、尊重自然,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依托山水脈絡讓城市融入大自然”,這樣居民才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古宅、古墓不是單純的建筑,而是文化,是沉淀,是歷史留給子孫的根脈和記憶,我們更該去保護和弘揚,而非拆除。還請拆遷的官員們手下留情,不要讓五千多年沉淀的文化底蘊,都寫在書里、埋在土里,留在黑白照片里,不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再無鄉愁可尋。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