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對擠占生態空間說不
我國地域類型復雜、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與生態的關系、生態與民生的關系,切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既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長期面臨的戰略主題,也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近日發布。該成果顯示,與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相比,我國土地利用狀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總體來看,二次調查土地利用變化反映出的生態環境形勢仍很嚴峻,顯示了我國生態空間被擠壓的問題日趨嚴重。
我國地域類型復雜、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沙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多、范圍廣、影響大。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與生態的關系、生態與民生的關系,切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既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長期面臨的戰略主題,也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取得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城市擴張規模,過度擠占了對城鄉生態空間。
一是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由此帶來耕地“占補平衡”的巨大壓力,不少地方占優補劣、占近補遠,補充耕地時上演“圍湖毀林”、“上山下灘”。二是城市快速擴張和工業園區建設直接占用或破壞優質農田、河湖水面,導致城郊區、開發區周邊重要生態空間的迅速萎縮甚至消失。三是我國東北林區、西北草原、西南山地等生態脆弱、發展滯后區域,緣于農牧民生計需要,就地開墾林草地、山坡地,造成對脆弱生態空間的直接侵占。四是灘涂圍墾、填海造地、開山造城等一系列大開發活動,劇烈改變濕地、山地生態系統的穩態結構和自調節功能,引發生態環境退化。
造成上述問題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也是特定發展階段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本身具有極強的社會公益性,中央一直強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但一些地方在地方利益和發展沖動的作用下,落實中央要求過程出現了偏差,對生態建設重視不夠,犧牲了生態利益,導致了生態環境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切實保護生態空間,建設生態文明,事關發展大局、民生大計,當下應在健全生態管控體制機制上狠下功夫。
管控機制層面,科學劃定生態紅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在查清生態國情和診斷區域問題的基礎上,系統開展生態空間規劃,嚴格劃定生態紅線,將保護界線落到實處。
制度創新層面,全面推進生態補償。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強化生態優先理念,完善生態修復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價值化評估制度。實行各類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對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工程措施層面,強化生態工程建設。深化退耕還林生態建設的科學試驗和工程示范,有針對性地建設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有序推進林草區、陡坡區、灘地區“三區”邊際耕地的“退還工程”和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社會認知層面,切實踐行生態民生。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進公民責任意識,讓生態倫理、生態安全的科學認知深入人心。
保護生態空間、優化國土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二次調查的相關數據反映,我國有1.49億畝耕地位于東北、西北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以及25度以上陡坡等生態保護屏障和生態脆弱區,這為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推進生態修復與生態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只有推進生態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強調生態的適宜性、開發的適度性、環境的適應性,對擠占生態空間說不,才能科學實踐“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逐步實現國富民強“中國夢”。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