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山水城市:關于中國式棲居的思辨
我希望中國未來的城市能夠有山有水、依山傍水、顯山露水;有足夠的森林綠地、足夠的江河湖面、足夠的自然生態;有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宜居環境。
——錢學森
在古老而燦爛的中國文化里,山水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從人類先祖穴居于山、依水而漁開始,山水情結就已深入我們的骨髓。可以說,山水代表了中國式棲居的最高境界。
“山水城市”的構想,最早由我國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于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這一構想與古代建設山水城市的理念一脈相承,對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極大影響。
然而,縱觀我國近30年城鎮化進程,強調效率優先給城市建設留下了諸多后遺癥,城市在飛速發展中逐漸喪失了原有的生態特色和思想靈魂,這也成為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領域的反思共識。所幸,這種反思來得并不算遲,在近年一些城市的局部建設中,山水城市的理念正逐漸為學界應用到現實之中。
理想的宜居城市應該在自然的懷抱中安然成長
“山水城市”理念包含著豐富的內涵,首先是自然山水得到有效保護,其次是城市規劃建設合乎生態理念,再次是自然山水與城市的有機結合。因此,“山水城市”不單是有山有水,其本質是將自然景觀融入城市人造景觀中,使之成為兼容不同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胡潔是“山水城市”的忠實實踐者,他認為,“山水城市”不是單純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塑造城市形象,而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要求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結合、靜態空間與動態空間結合。城市建筑物、構筑物,以及小品、公園、綠地、道路等,都要順應自然山水形態,結合為有機的整體空間景觀。
“中國建筑經過千年來的廣泛實踐,形成了山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城市風格。在清朝以前,北京曾經是人居環境非常好的城市,而現在的城市園林景觀卻拋棄了中國建筑文化傳統。”胡潔回憶自己上大學時的情景,“當時大禮堂前有一塊草坪,吃完晚飯學生們在那個地方可以聚會,草坪用的是北京當地的草種。后來引進了加拿大的草皮,這種草要澆大量的水,同時不耐踩踏,從此很難見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理想的宜居城市應該在自然的懷抱中安然成長,而不是在與自然的沖突中艱難前行。這樣的城市才是可持續的、宜居的、有發展活力的,這樣的‘山水城市’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詮釋中國人的‘山水情結’,并最終成為人類的理想居所。”胡潔表示。
搞好城市總體規劃,是科學建設“山水城市”的關鍵
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山水城市”是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值得推崇的一種城市形態和發展模式,是對城市發展的普遍要求,只不過,山水自然資源豐富的城市,建設“山水城市”的使命和歷史責任更加鮮明和繁重。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對自然山水和人工山水的持久性保護和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搞好城市總體規劃,就成為科學建設“山水城市”的關鍵。
合肥是最早實踐“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古城合肥依山傍水,南淝河穿城而過,入巢湖通達長江,城西有海拔280余米的大蜀山。上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給時任合肥市副市長的吳翼的信中談到了關于“山水城市”的構想,自此合肥開風氣之先,以大手筆、大魄力綜合整治淝河,在沿線建成宜憩、宜游、宜居的開放式環城公園,率先唱響了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的凱歌。合肥環城公園是由古護城河和環城林帶發展而成的帶狀公園,長8.7公里,占地137.6公頃,環城公園設計新穎,構思獨特,全園依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和歷史人文特點形成包河、銀河、西山、琥珀潭、環北和環東6大景區,把原有的包河公園、逍遙津公園、杏花公園和若干賓館、飯店串聯起來,猶如一串珍珠翡翠項鏈。公園與城市空間相互連接滲透,形成“園在城中,城在園里”的景觀格局。
胡潔因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被人們所熟知,但此前他擔綱設計的鐵嶺凡河新城也充分體現了“山水城市”的理念。
鐵嶺凡河新城是東北第一座水城,是我國第一個以河為城市中軸線的城市。胡潔在設計中充分利用當地現有自然基礎條件中的山水資源——宛轉前行在新城中的凡河、作為候鳥遷徙地中間站的蓮花湖濕地、東部凡河發源地的山區,因勢利導形成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構圖。“我們對周邊地區生態格局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和分析,并對新城所在地塊上的建設用地類型、用地數量結構及其相應的人類活動特征進行空間區分,分析城市人類活動對綠地系統的需求空間。”胡潔介紹了設計中的具體做法,“將凡河河水通過人工挖掘的渠道引入到北面的蓮花湖濕地,作為濕地的補給水源,在凡河、天水河和東側的高速公路兩側建綠化隔離帶,在這兩水一路的綠帶的南側交點處挖湖,命名為‘如意湖’,在北部蓮花湖周圍利用南部挖湖的土方圍湖堆山,命名為‘鳳冠山’,這樣就形成了‘兩條碧水穿城過,十里湖山盡入城’的新城綠地格局。”新城景觀規劃設計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需求補充,相得益彰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思路既能夠滿足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又可以給予當地人民幸福感,這是“山水城市”理念在規劃思路中的逐步解構和具體應用。
如何契合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山水城市”仍需漫長探索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身邊的城市,隨處可見的是擋住陽光和風景的摩天大樓,“山水城市”似乎已是一個奢望。而在今日中國狂飆躍進式的建造時代,冷靜思考也仿佛成了一種奢望。
“山水城市”如何契合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是矛盾集中所在。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建筑設計,時代性與地域性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全球化時代,只有多元共生才更具生命力。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陳一峰認為,“山水城市”的中國式棲居并非形式上的模仿與拼貼,而是精神與審美需求的提升,是對中國人居住心理的回應和情趣的再造。山水不只是自然,更是人對于世界的感性回應,每個人的心中皆有山水。“山水城市”就是將城市密度、功能和自然山水意境結合起來,構建以人的精神和情感為核心的未來城市。
但事實上,我們現在很難實現古人那種自然而詩意的棲居。“首要原因就在于基礎規劃方面。我們的建筑師在拿到一個地塊的控規時,往往是一個方格網,在前期規劃中既看不到對原來地形地貌的尊重,也看不到路網和周邊山水走向的關系,更看不到對地塊歷史文脈的定義。在方格網式的城市控規的引導下,我們很難期望實現美好的的中國式棲居。”
陳一峰介紹,國外目前比較推崇“景觀先行”的設計方法,對于規劃思路有很重要的啟示。“在設計伊始由景觀設計師相地,提出用地的整體景觀策略,就如同中國古代村鎮選址的風水。現代人對居住與生活的認知應把環境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建筑風格更迭過快的時代,更突顯環境的永恒。”
在景觀規劃中,前期分析不應僅限于市場和建筑規范,也要同時把景觀設計師的風景考量放在重要位置。但如何真正實現詩意地棲居,還需要建筑師的體驗與提煉。比如建筑與場地的契合所表達的“寄情山水”的自然觀,對內院空間的偏愛所表現的內斂的精神氣質,“白墻深檐”的形式所表露的對光影及層次的追求等。
“山水城市”這一理念在當今全球化的網絡格局中,更像是一個以文化和地域為坐標的定位,是我們的根基所在。但是有專家也指出,若將“山水城市”作為獨立的理論進行分析,會發現其并不十分嚴謹、完善,且缺乏解決現代城市問題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與其他未來城市理論相比,“山水城市”更多的只是一種構想。面對當今城市的各種現代技術、現代產業和現代社會文化特征,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自如地應用到現代城市規劃中,還需要漫長而艱辛的探索。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