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態文明制度守護“美麗中國”
重拳打擊環境污染犯罪、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點改革政績考核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多領域,快速推進。按照十八大報告勾勒的“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正在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為了建設一個天藍、水凈的“美麗中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攻堅克難、加速前行。
重拳打擊環境污染犯罪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脈。飲水安全,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地下水是“看不見的水源地”,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都是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比例高達60%以上。地下水污染的形勢不容忽視。今年2月下旬至3月,環保部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6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華北地區55家企業存在利用滲井、滲坑或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等存貯污水的違法問題。
治理水污染,意義非比尋常。今年3月出臺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將率先破解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難題。《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華北平原地下水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網,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加強華北平原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和重點區域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著力開展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和緊迫,要從根本上遏制住地下水污染,必須首先提高污水排放標準,其次嚴格污水排放監管,最后一定要重罰,以提高環境違法成本。
懲處環境污染犯罪不再是輕飄飄的“罰酒三杯”。“用重典”、“出重拳”,從重從嚴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成為今年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6月18日發布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不僅明確了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標準,而且降低了環境污染犯罪的入罪門檻,為從嚴治理環境污染提供了法理依據。
《解釋》出臺以來,環保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了近300起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超過近5年的總和;公安機關已立案偵辦247起此類案件,相當于過去10年立案總量。一大批環境污染犯罪立案、判決案例,已經在全社會產生了有力的震懾效果。
治污有了重典,更需破解執法難。為了讓環境執法不再單打獨斗,12月3日,環保部、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與公安部門執法銜接配合工作的意見》,環保和公安兩部門將通力配合,形成防范和打擊環境污染犯罪行為的合力。
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這一年,不斷建立健全的制度體系,正以“硬約束”的力量不斷完善守衛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
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制度建設向縱深推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中的地位,把資源產權、用途管制、生態紅線、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等內容充實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容。”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
《決定》勾勒出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藍圖,為未來相關制度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不僅是土地、林地有產權,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都有產權;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離任時要以此為依據,進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構成生態環境損害的終身追究責任;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自然資源及其產品的價格要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將告別多頭管理的尷尬局面,以集體的合力共同守護山水林田湖這個生命共同體……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美麗中國愿景的必經途徑。按照中央‘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要求,建立這個制度體系無疑是一場緊迫和艱巨的戰役,包括環保部門在內的各系統將把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制度建設中來。”夏光表示。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