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別讓屋頂綠化"看起來很美"
今年年初至今,嚴重的霧霾從北到南、再從南到北轉著圈兒肆虐了大半個中國,連“中國空氣最干凈城市”三亞也不能幸免。幾億民眾連日呼吸著嚴重有害的空氣,以往避之不及的來自西伯利亞的西北風成了人們的救星。
格羅庇烏斯在《新建筑與包豪斯》中寫道:“隨著空間的發展,從天空俯瞰屋頂,未來城市將會呈現一片無盡的空中花園景色。”他預見了城市空間綠化的發展趨勢,也表達了對未來城市綠地形式的展望。
事實上,屋頂綠化的生態功能遠遠高于景觀效益。屋頂綠化是治理城市霧霾、沙塵污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對2種花園式屋頂綠化和2種簡單式屋頂綠化采用濕式降塵缸法進行滯塵效果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花園式屋頂綠化平均滯塵量達到12.3g/㎡,平均滯塵比率為31.13%;簡單式屋頂綠化平均滯塵量為8.5g/㎡,平均滯塵比率為21.53%。這意味著,如果北京實現100%的屋頂綠化,每年可有效滯塵數千噸。
景觀功能和生態功能使得屋頂綠化備受追捧,成為當下和未來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導向。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屋頂綠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各地有關屋頂綠化的政策不斷出臺。不過在推廣過程中,屋頂綠化卻往往陷入“看起來很美”的境地。
目前的狀況是很多頂樓住戶不愿意做屋頂綠化,并提出質疑,“在樓頂上種草種花,以后誰來養護?那么多泥土鋪在上面,對我們的房子有沒有影響?會不會滲水?”
除了技術問題,成本問題也是制約屋頂綠化發展的一大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某研究員就曾對在北京大搞屋頂綠化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而屋頂的蒸發量非常大,所以在樓頂搞綠化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筆者認為,制約屋頂綠化發展的根源還在于機制問題,而不是技術和成本。機制決定動力。在不少發達國家,屋頂綠化已被納入城市法制化管理體系,做到了新建樓房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與屋頂綠化同步進行,把屋頂綠化“前置”而不是“后補”。而在補貼方面,德國對轄區內自費進行屋頂綠化的居民給予50%的補償款以資鼓勵,日本則將屋頂綠化計入建筑綠化總面積以及貼補體積率,給予贊助金、低率融資等優惠政策……而在中國,相關的補貼資助并不多。受成本影響,目前很少有開發商愿意主動對屋頂進行綠化,對此,相關部門應該通過一些細化的政策,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當然,從制度引導到公眾自發實踐,還需要一個不斷提高認識的過程。不管現在技術是否成熟、后期維護是否困難,都不應該成為限制屋頂綠化發展的因素。現在消費者對于生態、綠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無論是建筑師設計建筑、開發商開發建筑,還是消費者選擇建筑、公眾維護建筑,四者之間應該有一個良性的互動,而不是相互制約,最終淪落。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廣州投資近兩千萬打造立體綠化工程
根據對外公布的《2017年廣州市道路立體綠化建設項目建議書》,本次立體綠化改造項目選址位于廣州的城市主干道及天河中央商務區的城市街道,包括:天河路—中山大道、中山路、天河北路、體育東路、體育西路。天河區的區域道路為天河北路(廣州大道-五山路)、體育東路、體育西路項目選址為廣州市人流、車流密集的主干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