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必須基于生態的考驗
為規范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筑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引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建部啟動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建設智慧城市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并且試點城市將經過3年—5年的創建期,把集約、低碳、生態、智慧等先進理念融合到城鎮化的具體過程當中,從而智慧的配置城市資源,優化城市宜居環境,提升城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最終實現市民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已近年底,隨著國家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的逐步完善,這將規范和推動國內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然而,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成數字城市的新包裝,一些城市被企業營銷牽著鼻子走,國內智慧城市虛火過旺和盲目貼標簽的行為也廣為詬病。那么,作為規劃師和建筑師,在推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探索和指標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又將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認識進行怎樣的矯正和澄清?在引領新型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又將如何經得起備受關注的生態的考驗?
城市層面的生態規律
智慧城市并非僅僅指向智能層面,實際上其生態層面的規律也是生態與美學相結合的指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也有些人將其叫做智慧的建筑。這些建筑都是一些標志性的建筑,在形狀上給人以視覺的沖擊,但從生態的基礎上來看,其是不是偽綠色或偽生態,是否是偽低碳都值得探討。對此,英國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的合伙人伊凡·哈伯認為,建筑師如果真的想創建一個生態化的建筑,只有真正與工程師一起工作,才能讓這個建筑能夠在技術層面得以成立。怎么樣才能夠提供具有生態審美價值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從更深的一個層面出發,可以從反向進行思維,甚至臨時性的建筑方式都可以成為一種生態化的趨勢。有時候一個展覽,看起來是一個臨時的建筑,實際上是有永久意義在里面的,代表了一個相反的本質,生態的審美則更需要透過城市的現象去看其內在。
那么對于生態,是不是還有新的形勢?“1982年,理查德·羅杰斯做了英國的一個微電子工業廠房,這個工業廠房把所有的動力設備都放在了室外,而且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生產環境,我覺得,他的整個設計是非常全面的,而且涵蓋了各種各樣的建筑類型。因此我就認為生態建筑就是一個概念,但是生態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肯定是要改變一些的,原來建筑創作的一些手法,生態建筑的架構和形勢都需要有一些變化,只要遵循原則,就肯定會形成有理念的作品。其實,生態的建筑,也無非是節能,低碳,減少施工過程的一些浪費,從而提高效率,并且在改變工藝流程的時候,也沒有影響其生產,所以這個建筑就應該是一個生態建筑。” 中國建筑設計大師、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顧問總建筑師黃星元說,“其實,對于建筑師來講,這是一貫的做法,也是一種理解。而且這樣的建筑對于公共性的要求非常高,技術也都比較先進,更加強調了技術的進步和設計的重要性。”
現在中國的建筑師,被很多理念和建筑創作的原則所左右,在對智慧城市的認識過程中,為何建筑師不能輕裝上陣,來延續我們原有的建筑思想?實際上,就目前而言,關于生態美學上的想法,不同的項目,建筑師也有很多的限制,當然,對生態的回應也是對建筑的限制,所以如果說建筑能夠把這樣的一些限制轉化成一種方案和策略的話,才能達到對生態的實現和對美學的呼應。同時伊凡·哈伯也指出,“每一個房子存在的場地,其條件都不同,這樣的話,美學的意義就會有所不同,一個具有生態價值的房子,其美學的感觀、意義和價值也都會有點小的偏差。”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