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式旅游”反思景區的規劃與管理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2014年節假日安排通知,公假總數保持11天不變,春節、國慶黃金周得到保留,五一黃金周沒有恢復。而在此前全國假日辦發布的3套放假方案中,支持方案C“保留國慶7天黃金周”的網友最多,達到51.4%,更有網友呼吁延長春節長假至10-15天,并建議恢復五一的7天黃金周。
人們對于假期的迫切需求很大程度上來自現代服務業的飛速發展,旅游、娛樂等現代服務業只有在假期才能讓公眾充分享受到,而目前的11天假期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的需求。于是,每到黃金周,“爆棚”“擁堵”“滯留”便成為旅游的關鍵詞。對于全國各大景區來說,如何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疏解景區壓力,以便更好地服務游客,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今年10月2日,杭州西湖風景區各個景點累計客流量達100.89萬人次,西湖景區單日游客量首次破百萬;故宮游客接待量超過17萬人次,超過測算的游客量上限1倍多;四川九寨溝景區更是發生大規模游客滯留事件,上下山通道陷入癱瘓。原本的休閑度假淪為一場“打仗式”的糟糕體驗。
在大力倡導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綠色旅游的背景下,如何主動發布客流預警,進行預測預警調控和截流分流疏導,更加合理規劃城市的景區,疏解景區壓力,成為擺在旅游景區管理者面前的新課題。
城市規劃和景區規劃脫節導致景區壓力
在風景區規劃中,景區往往作為一個獨立單元來處理,要服從相關上位規劃,但實際上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時候不可能對景區做深入研究,這就造成城市規劃和景區規劃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這種脫節很容易在高峰期暴露問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旅游與風景區規劃研究所所長王彬汕舉了北京香山10萬人賞紅葉的例子,“在做北京總規的時候,很難做到對香山進行深入研究,很難對香山紅葉節做針對性安排。有時即使景區規劃管理很完善,城市規劃管理也很完善,但兩者不能高效銜接也會出現問題。這種現象就像沙漏,兩頭容量都很大,但中間的連接不通暢、不協調,會在瞬時出現很大的壓力,形成堵點,引起游客強烈的不滿。如果我們能把景區規劃和城市規劃高效對接,對于緩解景區壓力會有很大幫助。”
經濟學里有一個“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非決定性的。旅游業也是如此,80%的游客是在20%的時段里來的,而且中國是北半球國家,存在很多季節變化,尤其在北方,一年里面適合老百姓出游的時間就這么多,所以旅游基礎設施在一年大部分時間里是過剩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測算景區基礎設施容量的時候,應該以滿足適合出游時段的需求為標準,而不是把一年游客量除以365,或者乘一個系數,得到一個看似滿足度很高的結果,但真正放到那個時段又滿足不了。”王彬汕說。
“限流”可行,但關鍵在于“怎么限”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的需求逐漸由偶爾轉為常態,由觀光轉為休閑體驗。業界對休閑度假旅游的定義是“注重內心感受,享受旅游過程中輕松、愉快和舒適的狀態”,而當前節假日旅游給國人帶來的感受離“休閑”二字相去甚遠。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目前很多景區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差異化的旅游需求,原因在于旅游線路設計不合理、產品創新不足、盈利模式單一、基礎設施薄弱。景區的不科學管理也加劇了節假日擁堵現象。雖然剛實施的《旅游法》對景區最大承載量、游客流量控制等方面都做出了規定,但從今年十一黃金周的情況來看,多數景區依然超載接客,并未采取相應的預警和通報措施。
故宮在“限流”上原本倒是費了不少氣力,先是規定一般限額在4萬人左右,最高限額不超過8萬人,還在十一黃金周前推出了網上預約系統。然而,這些新舉措在人潮洶涌面前卻最終“失守”。故宮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如果硬性停止售票,容易引起現場混亂,存在很大安全風險。
故宮的做法透露出些許無奈,但在不少專家看來,國內景區推行“限流”措施不失為一劑緩解景區壓力的“快速藥”,但“藥力”是否持久的關鍵在于“怎么限”。“各個景點要根據景區面積、人均參觀時間,制定出一個園區最大客流量,再結合消防要求,獲得一個限流的警戒值,一切的人流控制應當以此為標準執行。所有的過程都要來自科學的監測和計算,而不能是隨意的估算。”戴斌說,“除了簡單的‘限流’之外,景區還可以附加其他一些緩解游客數量超載的措施。比如,游客集中的時候,可以通過細分游覽線路分流游客;優化參觀流程、明確觀眾的逗留時間和興趣愛好,針對細分人群推出服務卡或者優惠卡以實現客流的調節等。”
信息技術與科學管理并重,為景區添“智慧”
自智能手機誕生的那一刻起,眾多帶有智能功能的新寵兒便如雨后春筍般接踵而來,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人類邁入全新的智能時代。
去年,國家旅游局提出了智慧景區的概念。狹義的智慧景區是數字景區的完善和升級,指能夠實現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運營,能對環境、社會、經濟三大方面進行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互通的景區;廣義的智慧景區是指將科學管理理論同現代信息技術高度集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低碳智能運營景區。
簡而言之,狹義的智慧景區強調技術因素,廣義的智慧景區不僅強調技術因素,還強調管理因素。清華同衡智慧城市研究所參與了北京市很多智慧公園的建設,談到這方面的工作,常務副所長李公立表示壓力很大,“公園體系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其實是比較薄弱的,因為它們在相關基礎設施和意識方面沒有達到社會的平均水平。我們看一個數字,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體系有1萬名員工,1年需要服務1.2億游客,這個比例是1∶12000,這種情況下員工數量和服務能力就有一個很大的缺口。”
很多熱門景區一到黃金周壓力就集中爆發,這個壓力怎么疏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需要根據每個景區的特點積累經驗,還需要有系統化的建設。“我們幫頤和園做智慧景區方案的過程中,他們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僅要管好頤和園里面的道路,外面的也要管好,需要跟周邊的交通局、交管局等協調,要拿到數據做支撐,這個問題很難。頤和園不是潮汐性很明顯的公園,每天壓力都特別大,如果沒有獲取周邊的數據,做出的決策和方案就有很明顯的局限性。只有打通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橫向完整的聯系,這樣的系統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系統。”
在智慧景區建設方面,九寨溝走得比較超前,在2010年建設成全國首個智慧景區,實施了內外部的監控和數字化的管理方式。但是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九寨溝仍然出現了嚴重的游客滯留。“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監控系統在雅安地震中被毀掉了,但更重要的是,景區在數字化管理方面的重視程度沒有原來那么高。加之景區范圍比較廣,視頻監控沒有做到全覆蓋,這就意味著會有比較明顯的疏漏。同時我認為,九寨溝在硬件投入之后的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問題,沒有配備足夠人員做這方面工作,所以應急的時候反應不是特別靈敏。”李公立表示。
智慧景區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利用最新的信息技術,還需要將信息技術同科學的管理理論集成,更重要的是在建設過程中具有系統思考的思想和能力。據了解,近年來全國各地景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智慧旅游景區建設工作,如北京推進A級旅游景區無線上網工作,河北啟動了全省智慧景區試點建設,江蘇南京實施智慧景區工程,安徽黃山景區開展“智慧黃山”示范應用項目建設等。智慧旅游在提升景區管理與服務水平、提升景區品牌影響力、提升游客滿意度方面的作用已經開始顯現。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住建部關于陸水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函
原則同意《陸水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陸水風景名勝區面積為190.9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為66.04平方公里。自規劃批準之日起1年內,應完成風景名勝區和核心景區范圍的標界立樁工作,建立健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徽志。【詳細】
貴州省政府批準花溪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貴州省政府近日就《花溪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5—2030年)》進行批復,原則上同意《花溪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并要求當地政府認真組織實施。 【詳細】
黃山年度成績獲省點贊
近日,安徽省住建廳發布2015年度《安徽省風景名勝區規劃實施和資源保護狀況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黃山風景區以318萬人的年接待量、眾多科學有效的規劃實施及資源保護措施綜合“成績單”獲點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