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把工程“讓路”文保當成常態
前些天,濟南市緯四路古建筑被挖成“孤島”的照片,引發了網民們的強烈關注。最終調查結果,古建筑只是在進行保護性修繕。這是“虛驚一場”,但是建設工程“讓路”文物保護,政府傾聽市民文保民意,應該多多益善,并成為文物保護的常態。
據了解,這兩座建筑一是民族實業家張采丞故居,張采丞是濟南近現代著名民族企業家,是濟南市第一家機器磨面廠、第一家機器榨油廠的創始人;一是原山東皮膚病醫院市內第一診所所在地,均為濟南百年老建筑,承載著濟南人的歷史記憶。
對此,濟南市規劃局馬上進行了現場查勘,而在早期建設規劃時,這兩座建筑已被明確要求進行保護。文物是歷史的記憶,因搞建設、搶工期導致文物的損毀,毀掉的不僅僅是文物,更是一處處文化遺址,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也可能消失。
建設工程為文物保護“讓路”,應普及到所有建設工程中,并成為一種常態。這方面,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訓。在城市建設的洶涌大潮中,濟南的老建筑一座一座消失了。20多年前,恢宏壯觀的老濟南火車站倒下了。此后,普利街14處老建筑倒下了,苗家巷獨具晉商特色的“喬家大院”消失了,被列為近現代重要史跡的寬厚所街58號院也被夷為平地。
2007年出版的《圖說老濟南建筑(近代卷)》中說,濟南一些老建筑因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還大約有一半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
濟南著名城市學者牛國棟曾經感慨地說,“伴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濟南日新月異,但是數百條老街巷、歷史建筑先后消失了,大量歷史信息不斷消亡,我心中那個家鄉的影像開始變得模糊,我心中的困惑也越來越強烈。”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濟南老商埠區有近110年歷史,凝聚了很多老濟南人的記憶,留下了大量亟需保護的文物。如何更好地進行保護?這需要從工程規劃設計做起,為文物“讓路”。這或許會增加建設費用,或許會延長建筑工期,但從文化保護來說是值得的。
目前,許多地方的做法是讓文物“搬家”,在異地進行重建,這雖然是保護文物的一種方式,但其特定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文物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了。一旦老建筑遭遷,保存的任務就得宣告失敗了。等到修復或重建時,才發現已經很難恢復原來的狀態。
不容否認的是,在歷史建筑的保護上,我們即使有完整的保護規劃方案,不少老房子仍遭遇拆遷的境況。令人欣慰的是,但凡老建筑遭遇損害,總有市民會表示不滿。但是,這些散見于網站乃至街談巷議中的民間輿論,如何能夠更好地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呢?這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如今,建筑學界提倡“公民建筑”的概念,直指建筑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就濟南老商埠區建筑來說,濟南市專門組織編制了《濟南商埠風貌區保護與復興城市設計》、《濟南商埠區保護與復興策略研究》,但在具體建筑保護規劃方案上還應更加公開。當建筑面臨損壞式改造時,市民參與制止的權利也應該得到明確,讓民意監督順利抵達相關職能部門,而相關職能部門也應有確定的回復時間和方式,形成一個文化保護的良性互動。
保護老建筑,政府有責任,市民有參與,這也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廣州花園”建設有了新進展
“廣州花園”的規劃建設一直備受關注。【詳細】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鄭州: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活”起來
鄭州市生態保遺工作推進會在新鄭召開。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楊福平出席會議。鄭州市財政局、文物局、各縣市區、管委會生態保遺工程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