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世界遺產成地方政府的商品
與珠算申遺的同時,還有個新聞也很好玩:揚州三把刀天下聞名,同時也是省級“非遺”項目。目前,揚州修腳正單獨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關于“中國式申遺”,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遺產,正如《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指出的,世界遺產地的利用必須確保生態或文化的可持續性,確保利用不會對遺產地的杰出價值、完整性或真實性產生有害影響。對于文物保護單位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存歷史的原貌和真跡;對于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這種本意已被“中國式申遺”扭曲了,申遺成功后,進行野蠻開發,景區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以致第28屆世遺大會對蘇州園林、武當山、三江并流等亮了“黃牌”,申遺不但未能起到積極的文化保護作用,反成了“合法破壞的保護傘”,實在匪夷所思。還有,申遺成功后門票大漲,比如張家界、西遞宏村、承德避暑山莊、九寨溝、黃山、武當山等成為世界遺產后,景區門票一路攀升。世界遺產成了地方政府的商品,成了吞噬老百姓血汗錢的一個堂皇借口,這樣的舍本逐末的庸俗化申遺,還有什么文化意義和積極意義呢?
就說今天的揚州申遺,如果修腳項目掛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修腳價格肯定會大漲,更多老百姓都修不起腳,反而加劇了修腳行業和人民大眾的距離,不利于文化傳承。
不妨借鑒西方國家的管理經驗,提高公眾的文化保護意識,提升整個社會對文化遺產的敬畏和愛戴。政府加大管控力度,通過政府監管、法治約束、遏制商業開發等手段,讓世界遺產、非物質遺產,得到科學、有序和規范的保護,遏制住舍本逐末的申遺。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探討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指以重要文化遺產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突出公益性,開放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