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珍視古建筑的"斷臂"之美
據近日外媒報道,意大利比薩斜塔終于止住了傾斜趨勢,該塔的傾斜幅度在2001-2013年間,減少了2.5厘米。事實上,為拯救這座標志性建筑,意大利政府曾于1990年關閉斜塔,斥資2500萬英鎊開始修復工程,包括加固地基和抽走地下水,并以鋼纜支撐塔身。該修復工程于2001年完成,斜塔當時立刻變直近38厘米。
比薩斜塔令人神往之處就在于其傾斜之美,雖然“扶正糾偏”對保護斜塔有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斜塔的魅力。無獨有偶,在中國遼寧省西南部的綏中縣,有一座比比薩斜塔還斜的前衛歪塔,曾因塔身傾斜12度聞名于世,堪稱世界第一斜塔。前衛歪塔分三級呈八角形,在經過2010年和2011年兩次糾偏和修繕工作后,塔身各級都有修復的痕跡,底部已經不再是幾年前塔基缺失的樣子,用于支撐塔身傾斜一側的鐵杠也被撤下。原來磚刻花紋、獅子頭等圖案的塔身缺失部分,已經被青磚填補上,遠看較為完整,但顏色上差異較大。舊磚呈土黃色,新磚略顯青灰色。從圖案上看區別更大,舊磚刀法精湛,線條極其清晰。新磚就是平切面,無任何圖案。失去滄桑感和古樸滋味的前衛歪塔令很多慕名前來的游客失望而歸。
文物建筑修復最忌諱的就是“修舊如新”,前衛歪塔歷史底蘊豐厚,而且它的特色就是傾斜,還有那些沒有破損的老青磚,既然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一千多年風雨,為什么不能繼續使用呢?如果硬是將本來很古樸的建筑扶正和修繕一新,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特色和神韻,這就好比維納斯的斷臂盡管顯得不完美卻不能接續一樣。
在我國,大部分的古建筑都是木構建筑,用材的制約使得我們在古建筑修復過程中往往走中庸路線。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努力尋求一種新與舊的調和,既能看出修繕過程中的時代痕跡,又要努力恢復原有的風貌,這里有一個分寸感的把握問題。“修舊如舊”和“延年益壽”是中國建筑學的奠基人、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對古建筑修復工作定下的兩大原則。對古建筑應當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要“修舊如舊”,而不是煥然一新。這些說法具體到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法規中,就是“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風貌。”
據此,各種古建筑在修繕之前,首先要有明確定位。為什么要搞大修?欲達到何種效果?是“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在正式動工之前,這些問題必須要弄清。在這個階段,要盡可能地調查收集歷史資料、數據圖譜,考據建筑物的舊觀原貌。定位時要把握清楚建筑前后功能上的轉變,哪些原有功能可以恢復,恢復到什么程度。
政府出資對老建筑進行修繕,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必須加強監管,否則就會失控。很多老建筑(包括具有文物身份的建筑)都在這種修繕中丟失了珍貴的歷史信息,變成假古董,一如綏中縣的前衛歪塔。
我國盡管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大國,但歷經戰亂和建設性破壞,遺留下來的古建筑已為數不多。保護好這些最為直觀、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有關部門的職責,也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修復生態后潛江返灣湖濕地面積有所增加
3月6日從潛江市返灣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獲悉,去年至今,濕地公園面積從8000畝擴展至1.2萬畝,增長了50%。【詳細】
試點一周年 三江源國家公園雛形初顯
中國首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一年有余,各園區亮點紛呈,官方提出要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