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應走下"神壇"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突飛猛進,各種新城新區建設如火如荼。來自國家發改委小城鎮中心的數據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每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城市規劃建設1.5個新城新區。在新城建設中,各種鬼城、空城頻頻出現,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等現象則更為普遍。
城市規劃的不科學、不穩定和不嚴肅,固然是導致城市格局頻繁變動、基礎設施大拆大建的重要原因,但在作為一門科學和技術之外,城市規劃更是一項社會實踐、一項公益事業。作為政府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城市規劃合法性的社會基礎只能來自于公眾對城市規劃的參與和支持。
二戰以后,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逐漸成為世界潮流。英國城鄉規劃法案等明確規定,必須有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才具有法律效應,公眾參與是英國規劃法規體系的“骨架”。與此同時,法律法規對公眾參與的內容和形式做出了一系列具體而細致的規定,如在辦公場所和適宜地方放置文件副本、在網上發布文件、在地方報紙上發布參與廣告、組織市民學會和鄰里規劃基金會號召公民參與等。同樣,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也均有明確規定。
在我國,城市規劃長期以來似乎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公眾往往很少獲知情況或參與決策,只有在規劃被正式批準公示后,才能了解規劃的大致情況。雖然一些城市在公眾參與規劃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比如將城市總體規劃向公眾展出或者舉辦咨詢活動,讓公眾對規劃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社區、公眾還遠沒有享受到城市規劃的管理權力,大部分規劃還是從上而下制定的。被調查者或采訪者多數是專家、學者,而沒有普通民眾,代表的普遍性不足。
城市規劃需要走下“神壇”,但在我們當前的發展階段,完全走大眾投票選舉的路線,恐怕不現實。有城市化問題專家給出建議:現在規劃文本的科學性、技術性過強,不宜看懂,要做到更廣泛有效的公眾參與,就要使規劃像大眾讀物一樣,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公眾都能看懂,這需要專業規劃師的參與;規劃中很多內容涉及公眾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有被涉及相關利益的公眾來參與,并且在公眾參與階段一定要考慮到城市中數量最多、但總是處于最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如農民工和城市流動人口;使用微博等新興技術手段對決策進行監督和反饋也是一種有效的公眾參與方式,是緩解社會矛盾、使城市發展按照良性軌道運行的必要手段。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完美,都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公眾參與城市規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各項制度的改變調整和社會各階層的不懈努力,否則仍然只是一句空談。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廣東佛山全球征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網站近日發布國際競賽公告,面向全球征集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公告還披露了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規劃范圍以及項目情況。【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河南城市設計有了指導規則
11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河南省城市設計導則(試行)》已經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我省城市、縣城規劃區內城市設計的編制、審批和實施有了指導規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