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偽生態城市為名的真破壞
生態城正成為不少地區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響亮招牌。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一提出要以建設生態或低碳城市為目標。城市發展重視生態當然是好事,但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從近年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觀察,部分地區已經誤入歧途。一個顯著的表現是,不少打著“生態城”旗號的城市,不僅在建造大馬路、大廣場、大樓房,而且追求“宜人”的綠色環境,人工綠地、人工湖、名貴樹木等愈發流行,成為所謂“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
從表面上看,這大片大片綠色確實美化了城市的景觀,給人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但就整個大環境而言,這樣的“生態建設”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沉重的。
以人工湖為例,對城市小環境是靚麗的景觀,但卻會對周邊地區的水體結構造成破壞,造成大環境水資源的匱乏,尤其是在水資源貧乏地區。又如,不少城市熱衷于栽種名貴花草樹木,很多是直接從其他地區移植,耗費的巨資姑且不論,還會嚴重影響植物被移植地的生態系統。
這樣的案例反映了當下生態城市建設的誤區,利用非生態的手段去實現生態的目標,結果改善的僅僅是城市的外觀,卻在更大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系統,此種為了生態而生態的城市建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偽生態城市的表現。
這也反映了我們對于生態城市認識上的偏頗。生態城市建設必須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實踐中要求人類盡量減少對于資源、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
當下我國城市建設,面臨的棘手問題主要是資源浪費、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要從這些現實問題出發。譬如,城市建設注重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不要一味求新求大;建筑多用環保節能材料,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交通方面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車等方式,在低碳交通領域下功夫。
環顧國際上生態建設走在前列的城市,無不是在上述領域下功夫。阿姆斯特丹超過3成的市民都選擇自行車出行,新加坡以低能耗的綠色建筑聞名,雷克雅未克則因為普遍使用地熱和氫燃料,成為歐洲最清潔的城市。
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是環境和產業,更是一種文化認識上的轉變,核心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這就要求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使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王文杰:哈爾濱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態城市建設
最近在貴陽召開了生態峰會,提出了要建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這是到2020年的目標,現在已經有165個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樹木大有可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