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推動與沖擊
所謂“遺產”,不只是物的概念,更重視精神的凝練與傳承
從故宮、長城到麗江、平遙,從開平碉樓到哈尼梯田,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世界文化遺產。熟悉“古玩”、“文物”的中國人,在過去30年來已經接受了“文化遺產”這個更加宏闊的概念;每次世界遺產申報,都被公眾關注。
“世界遺產”這個概念,正是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它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UNESCO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設制度,以保存對全人類都具有杰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
“自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誕生以來,伴隨著世界遺產事業的發展,疑問、思辨、探討和爭議從未中斷。在具有獨特文化背景和語境的東方世界、在中國,尤其如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郭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專業咨詢單位,在審定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單過程中作用重要。而郭旃本人曾任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巡視員兼世界遺產處處長,親歷了中國多個世界遺產項目的申請。
業界公認的是,世界遺產這一概念的引入,改變了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面貌。大多數人也認可它不僅是文化問題,在很多地方已演變為經濟問題;而在某些特殊案例中,它還可能牽動國際政治的復雜脈絡。
認識文物的終極含義
對于中國高溫不退的申遺熱,郭旃解釋說,這其實是全球范圍內都在發生的一種現象。自1978年開始制訂《世界遺產目錄》后,世界遺產事業一發不可收拾,“跨越族群、民族、地域、宗教、文化,超越信仰、政治和自然環境的局限,全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人們,幾乎一致熱捧,使它成為一個重大現象和持久話題。”
世界遺產熱,使文保單位由“冷衙門”一躍成為許多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部門之一。而在郭旃看來,它最重要的價值是使中國人重新審視祖先留下的瑰寶,促動文保界向世界水平靠攏。
所謂“遺產”,不只是物的概念,更重視精神的凝練與傳承。
例如河南登封,既有少林寺、中岳廟等不同信仰的宗教場所,又有文化場所嵩陽書院,還有觀星臺這樣的天文機構,如何將諸多建筑歸納在一個主題之下,曾是登封申遺的主要挑戰,并導致其首次申遺被暫緩。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國內外專家建言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
11月1日-2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對話會以【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曾是不知名小村莊后逆襲成為國家公園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大都不會錯過有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