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地杯”2013國際綠色建筑設計大賽結果揭曉
本次大賽于2013年7月5日啟動在線注冊報名,至10月31日交稿截止日期結束,共收到來自全球的413組作品。經過兩天五輪的評審委員會認真、嚴格的評審,共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26名、提名獎38名,總計 72 組。其中來自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學生錢烈、呂瑞杰的作品--《關于身體與地形的敘述》折桂。
獲獎名單公布如下:
博地杯2013國際綠色建筑設計大賽獲獎名單 |
|
|||
|
||||
作品名稱 |
作者 |
單位/學校 Company/University |
||
一等獎 |
||||
關于身體與地形的敘述 |
錢烈、呂瑞杰 |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二等獎 |
||||
漫步葦墻木架間——校園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劉世達、曹峻川、趙克侖、李翔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綠間堂 |
張安曉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三等獎 |
||||
West Forest Park Art and Culture Center |
Roy Zheng、Min Tian |
POD |
||
低技“再生”——對窯洞、土炕的原理分析與重新設計 |
全德生、滿兵兵、孟祥星、于超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節制的詩意——基于貴州地域性構筑的文化藝術展示中心 |
鄭金達 |
貴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葡萄架下 |
余嘯、王金暉、劉芷覃、黃喬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掬風 · 系影 |
畢曉健、楊鴻瑋、王月玥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優秀獎 |
||||
Antarctica Climate Pods |
Lucy Liu、郭怡欣、黃振、齊笑微 |
美國羅德島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
||
Nature is Green |
董曙光、王澤華、李京、李曉輝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
The New Chinese Archway |
王有琳 |
沈陽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
穿街走巷 |
姚茵茵 |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森”的記憶 |
李慶植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
Suspended Wind Wheel |
張弢、車俊朋、李曉梅、汪晶晶 |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 |
||
大地綠動 |
沈紀超、朱勻勻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文化中心設計 |
閆冬、張妍 |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
||
林中穿梭——森林與城市的連橋 |
鄧延龍 |
浙江大學建工學院 |
||
文化體驗館 |
戴偉、姚俊濱、黃彥、 |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
||
生態·圈 |
金通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
風之橋 |
蔡坤妤、侯成鑫 |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
||
傳統新生未來綠色建筑設計——基于夏熱冬冷地區傳統建筑理念 |
劉思威、李健爽、桂梓期、胡凱 |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隱于野 沐于庭 |
季群珊、傅嘉言、孫姣姣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
竹林間的里分——漢口里分改造文化中心設計 |
黃杰、焦宇靜、袁磊 |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Recall the voice of lane 老墻門背后——寧波月湖歷史街區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干露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 |
||
未來綠建筑----園 |
崔旸、武迪、馬建、趙鵬 |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
從鋼廠到公園——重慶鋼文化展示中心設計 |
于思、沈沖、李益、游航 |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
||
徇澗 |
熊哲昆、劉芳鑠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
五井三堂——一個依寺而居以水興城的古城復興提案 |
安秉君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
都市像素自然——碼頭藝術中心 |
范鵬、李淼 |
重慶大學 藝術學院 |
||
疊·脈·藏·筑 |
徐秀飛、梁曉君、龔秋望、潘磊 |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
門庭若市 Cascade Plazas |
景懷睿、姜為、包歡輝、夏小雷 |
西北工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 |
||
Energy tracker grow in the nature-Culture and Art Centre at West forest park of Dalin |
劉明威、王碧薇 |
法國巴黎瓦爾德塞納高等建筑學院,巴黎拉韋耶特建筑設計學校 |
||
觀·羽 |
郗延超、鄔雪琦、劉聯璧、劉澤蔚 |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
||
One That Fits into Another |
Lily-Love Toppar |
康奈爾大學建筑規劃與藝術學院 |
||
提名獎 |
||||
Bubble Revolution |
孫艷晨、王卓然、田一辛、張晗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Green Spiral |
劉暢玥、覃斯之、南天、仇沛然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
縫合城市與自然--大連西郊森林公園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SEW UP CITY AND NATURE |
吳志洋、黃禺 |
歐博設計AUBE、張雷聯合建筑事務所AZL ARCHITECTS |
||
幾何的自然 Geometrical Nature |
顧雨拯、林巖、江雯 |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
||
竹光魅影 |
孫瑋、謝明軒、蘭帥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光·樹·影·境 |
祁鵬遠、孫常明、劉聰、于化龍 |
大連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C+Z建筑師工作室 |
||
橋 市 The Bridge of Fair |
呂欣蔚、程遲一、袁棟 |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 |
||
Green link |
周舟、劉琦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向陽花——大連(西)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蔡心怡、潘永詢、奇沙 |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筑系研究院 |
||
透視 |
沈維、劉洋 |
南京三江學院 |
||
The Mondragon Cooperative Culturescape |
Konstantinos Spiropoulos、Takuma Megumi |
James Merrell Architects |
||
青草之下under the ground--未來綠建筑 |
張倩、孫一帆、李克驊、趙金劍 |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
||
四季之風--適應氣候的藝術館設計之風能利用 |
許炤斐、王蘭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翼”—— 大連民俗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張文、陳思源、李朝、鄧石礪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
||
材料重生 |
錢世奇、楊佳蓉、孫銘澤、董劍 |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
||
順地而生Land along the Growth |
邱永發、石藹倫 |
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 |
||
觀·通 View and Connect ——大連西郊森林公園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張敏、延剛、牛彥龍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
方寸舞臺——大連輕文化藝術中心設計Stage of Lightness |
趙曉青、鄭嘉禧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
理性&混亂 |
黎魏 |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
||
風·螺 |
張博、杜雪巖、依然·國戈勒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
形山·攬境 |
周澧驪、李容君、王冰 |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綠色藝術中心設計 |
楊潔豐、孔維檀、徐儀彬 |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Green Cube |
羅道亨、高瀚翔、鐘琰、李佳紅 |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
||
山·水·間 |
區婷婷、花鵬博、劉慶會、苗亞星 |
北京博地瀾屋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
||
反轉山水 Reverse Landscape |
王緒男、鐘江峰、章昊 |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山韻·迢迢"文化藝術中心 |
楊鵬、徐璐璐、曹祎雯 |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文化藝術中心——歷史慣性催化劑 |
王程林、李志龍、王世良、來雨靜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
||
自然二維碼 |
吳宜謙、李偉格、武向陽、周立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
融·合——文化藝術中心 |
金東來、武志東、周曌、劉先洋 |
大連廣和城市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大連民族學院、大連理工大學 |
||
S.W.P Solar.Wind.Positive |
徐歡、郭芷銘 |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東北大學建筑學院 |
||
通道的集合——大連西部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高尚思、周莎莎 |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
||
FIND —云南茶文化藝術中心 |
郭駿超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陋屋 The Humble Culture Arts Center |
龍雨 |
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
||
“雙石記——兩塊石頭的對白” |
王川 |
四川山鼎建筑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
||
云根——風環境影響下的形體生成 |
趙睿、王思佳、王家淇、屠雨萱 |
北京建筑大學 |
||
未來的綠色建筑——ECO-STEP 藝術中心設計 |
張瀟予、陳燦、王湉 |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
未來綠建筑——文化藝術中心設計 |
江帆、黃耀杰、施曉敏、鐘達偉 |
華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
||
語境·疊澀 |
潘建華、孫秀梅、展澤勵、焦鈺淇 |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山東科技大學 |
||
|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