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勿將"城市風道"當笑柄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指出,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事實上,僅這段日子以來,已經有很多城市四面“霾”伏,整個天空一片灰蒙蒙。據報道,自10月份連續突發三天嚴重霧霾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日前再次遭遇嚴重大霧天氣,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50米。對此,有網友戲言:恨不得拿個特大號吹風機把空氣中的霧霾全部吹走。據悉,杭州市規劃局、市環保局等部門最近在做一項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錢塘江的風引進主城區,“吹”走空氣中的霾等污染物。而杭州目前共有高層建筑4000多幢,阻擋著這些風的形成,因此,打造“城市風道”需要打通很多東西向的街道。這道擬建中的“城市風道”,從城市外圍引風進城吹走灰霾,契合了網友的這一戲言。對此,筆者認為,此事絕不能當笑話看。大氣污染需要治理,其他科學手段也需要運用。
從理論上說,“城市風道”相當于貫穿城市中的“大弄堂”或“風走廊”,把這條“弄堂”或“走廊”打通,確實能讓風在城市中無遮無擋自由來去,把城市中的臟空氣帶出去。現實中,我們許多城市建成了許多密集的高樓,且多呈環狀發展,早已經擋住了“城市風道”,外面的風吹不進來,容易導致霧霾長時間停留,夏天的熱島效應也更加嚴重。
事實上,一些世界先進城市早已在進行或關注城市氣候規劃,“風從哪里來”在那些城市的規劃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比如德國的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風(一種干熱的地方性風),當地就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讓焚風從城市中穿過,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臟空氣帶出去,效果非常好。
而我們絕大多數的城市,目前欠缺的就是這種帶有前瞻性的城市氣候規劃,似乎從未根據主導風向規劃高樓大廈、公園湖泊和城市道路;成片高大建筑立項時,也似乎從沒有進行科學的氣象論證,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擋了城市風道的形成。人為地割裂了城市生態系統,使得城市大氣難以良性循環運轉,城市儼然成為一座透風不佳的城堡,風進不來,霾出不去,成為令人窒息的污染“圍城”。應該說,杭州研究“城市風道”,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另辟“風”徑。就像香港著名規劃師、建筑師吳恩融所說,“風道猶如城市的"經絡",風道不通城市也會生病”。或許有人會說,打造“城市風道”會不會引起大拆大建?筆者認為,這條“城市風道”可以結合舊城改造,以及新的城市規劃、新的具體項目審批和公園建設、生態帶,有意識地逐漸打造。也有網友質疑:把霧霾吹到別處是不道德的。其實,通過改善城市區域小氣候、小環境,聚沙成塔,假以時日,是能夠逐步影響改善大氣候、大環境的。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