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再利用:古建筑如何活出精彩?
青苔石磚,雕梁畫棟,千百年前這些亭臺樓閣里曾發生過什么?一座古建筑如同一部歷史書,匯集了中國古典美學、建筑學、文學、哲學和風土人情等歷史信息,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者。
古建筑豈能“偷生”
近年來,我國古建筑的“悲慘生活”頻頻曝光:或衰落荒廢,無人問津;或人為破壞,面目全非;或雖曾修繕,卻門可羅雀。廣東深圳南山區春牛堂,作為明代開耕典舊址,曾經莊嚴氣派,如今卻破敗不堪、雜草叢生;潮州牌坊街里,牌坊、騎樓、民居、古井原本要訴說的是潮州歷史文化,卻硬生生被“城市牛皮廯”小廣告們搶了話語權……
盡管古建筑保護的話題時有提及,一些古建筑的境況也在人們的重視和努力下得到改善,然而,對其保護和再利用仍任重道遠。
“我國的建筑遺產存量十分龐大,而活化利用工作才剛剛開始。”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一部分由政府投入經費進行保護修繕的建筑遺產,往往陷入修繕—空置—衰敗—再維修的怪圈,僅僅是‘凍結式保護’;而一些熱門的建筑遺產卻被過度利用,只為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更有甚者,將國有建筑遺產出租出去,變為私人會所,改變了文物公共資源的性質。”
在當前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形勢下,如何讓古建筑活下去,并且活出新的精彩?
古建筑也有春天
所謂“活下去”,是要讓古建筑的軀體與靈魂生生不息:保護是讓古建筑的軀體留存,再利用則是讓古建筑的靈魂延續。
我國的香港、澳門和臺灣將這種遺產再利用的方式稱為“文物活化”。近些年,他們在此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并累積了許多成功經驗。
2008年,香港啟動“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由特區政府提供財政資助,讓非營利機構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把昔日古建筑進行活化再利用,爭取實現保護文物與公益企業的雙贏。此后,多座逾百年歷史的古建筑被修繕,然后再投入使用,新舊文化在老建筑的身體里互相補足,締造出更具創意的鮮活形態。“雷生春”便是典型案例。“雷生春”建于1931年,原是一座雷氏家族擁有的唐樓建筑。被“活化”成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后的“雷生春堂”,集中藥保健服務、公共健康教育、歷史文化展覽于一身。“雷生春”的原貌和內部結構基本保存完好,而新增的設備既滿足利用的需要,也符合現行的建筑消防條例;同時,新增部分不做舊、不懷舊。除醫療服務外,“雷生春堂”也提供免費歷史建筑物的導覽服務。如今,“雷生春堂”吸引了大批患者及參觀者,成為活化保護的成功案例。
編輯:zhimin
相關閱讀
韓國光教 Galleria 百貨公司大樓
2020 年 3 月 25 日 – 由 OMA/克里斯·范杜恩(Chris van Duijn)設計的 Galleria 百貨公司在首爾南部的新市鎮光教正式開幕。 Galleria 光教店位于這新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周圍被高層住宅包圍著,石塊般的外形賦予其自然氣質,使之成為光教居民生活的一個焦點。【詳細】
從建筑看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當今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工作,其意義和影響不言而喻。雖屬文化問題,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物質載體則遍布于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建筑文化就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和城市規劃【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