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隨便拋棄老地名也是"文化強拆"
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保護好老地名呢,需要做好“四大工程”。
首先是做好“梳理工程”。作為政府的相關部門,應該建立相應的專門專家文化團隊,對城市老地名相關的歷史文化、歷史地理進行必要地梳理和整合,提高命名、標示、重建的科學性、可持續性、系統性和針對性。
其次是做好“命名工程”。老地名體現著城市風格、城市的歷史、城市的文化。更體現著城市時代印記和內涵,也體現了那些時代的特色。選擇一些合適的街道,以城市歷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事物、典故命名。這樣,歷史和現實的有機結合,會使城市老地名、街名交相輝映、別具特色。
第三是“標示工程”。有了具有文化內涵的老地名還不夠,怎樣讓這些老地名深入人心?這就需要在城市的各種標示上下功夫,在一些老地名的街道豎起造型別具一格的碑,用中文、英文簡潔地勾畫出地名背后的歷史脈絡,讓每一位游人、每一位市民走過這些街道,就能了解到古老街道的文化,此外,可以結合城市規劃,建設街頭雕塑小品,并加以闡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老街名與雕塑相得益彰,歷史與現代城市建設完美契合。這樣一個動態、系統的標示系統,會使行走在城市的人們處處都能感受到文化和歷史的氣息。
第四是“重建工程”。城市歷史悠久,發生過許多典故,是不是可以把這些典故復原成一個個建筑。比如西安市的‘灞橋相送,折柳送別’大家都很熟悉,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灞橋附近,建一座‘送別園’,植送別柳,設送別宴,做送別信物。比如,李商隱在游樂游原時,留下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佳句,可以在今天的樂游原建“愛晚亭”;在杜陵原上建“攬月亭”或者“搗衣亭”,再現“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情景。
老地名要保護,也要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的發展,服務社會。地名是城市管理基礎信息的重要內容,因此,保護老地名不妨借助現代技術,推動城市地名的信息產業化。這樣不僅能夠保護好城市的老地名,而且能夠使地名的管理和應用,在不需要政府資金投入的情況實現自身良性發展,取得經濟和社會的雙贏。
對老地名的保護,就是讓城市恢復它的歷史記憶,就是讓城市文化的"血脈"源源不斷地向未來歲月流淌,從而滋養著生茲在茲的市民,滋潤著人們的憶舊情懷,老地名從一個側面閃耀著一個城市獨特的內在品格和氣質,真心期望城市的老地名消失得慢些再慢些,保護得好些再好些。
各級城市管理者和決策者也應該時時刻刻地清醒地認識到,隨便拋棄老地名也是“文化強拆”,比毀掉建筑的強拆為禍猶劣,對老地名之類的“文化強拆”,毀掉了城市的歷史血脈和文脈,更是對城市文化的肆意割裂,要三思而后行,更要慎之又慎。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