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市忽視文化就是"土豪"
廣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日前約見媒體時“叫苦”:目前廣州市沒有設立單獨的文物管理機構,文物處編制只有6人,要管全市幾千處文物,很難管得過來;在資金上,今年5月1日實施的《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預計6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文物保護,但這筆錢至今仍未落實。
前些年,廣東省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相應地,廣州市也提了類似的目標。但就具體的落實措施來說,似乎與這個目標的雄心勃勃相比,顯得單薄許多。舉個與筆者工作相關的例子,廣東省社科基金的資助力度,在全國最多排在中游位置,這與廣東的經濟大省的地位實在是太不相稱。我也曾與在本地文化部門工作的朋友交換過看法,他們一致的感覺是:對文化工作投入少,口頭上重視,實際上不夠重視。
看起來,文物保護面臨著同樣的窘境。6個人管幾千處文物,再加上相關資金不到位,缺人又缺錢,相關政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疲于應付,或只能勉強維持現狀,當屬意料之中。而近年來,廣州市在文物保護方面屢屢傳出負面新聞,比如有的文物建筑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和保護,有的甚至難以被納入保護的范圍,恐怕與此文物保護部門的各種資源捉襟見肘不無關系。
其實,這只是文物保護不受重視的表現之一,另外一種不重視,后果就更可怕了,那就是文物保護工作要為其他工作讓路。比如說,我們每每聽到在城市建設中,文物建筑或歷史建筑遭到破壞的消息。從個案來說,這固然是某些個人或單位的行為,但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現象,那就說明公共管理的導向出問題了。
具體來說,這種導向主要是兩種,一是財稅導向。一些地方政府熱衷的是那些能夠增加財稅收入的事情。只要是與此有關的項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二是政績導向。喜歡做一些宏大的、風光的工程。要說廣州不肯在文化上投入也有點冤枉,看看已經建成的廣州新圖書館、檔案館,以及籌建中的博物館新館、美術館、科學館等“大手筆”,就知道了。但像文物保護這樣的事情,一方面要花錢,另一方面轟動效應又非常有限,受到冷落似乎就順理成章了。不光文物保護是這樣,其他文化事業也有類似遭遇。當然,文化產業除外。
最近,“土豪”這個詞突然流行。我在想,如果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一直是這樣一個導向,那豈不是在把城市打造成為一個個“土豪”:政府兜里有了錢,城市的表面也很光鮮,但城市的文化呢?城市的歷史呢?城市的特色呢?這不是一個活脫脫的“土豪”形象嗎?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鄭州: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活”起來
鄭州市生態保遺工作推進會在新鄭召開。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楊福平出席會議。鄭州市財政局、文物局、各縣市區、管委會生態保遺工程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