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雷人"建筑的創新與審丑
近年來,越來越多類似“大秋褲”、“大銅錢”等造型的建筑進入大眾視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確實反映了我國建筑事業的創新的發展,但“作怪”建筑層出不窮,也是當今“浮躁”之癥的明顯表現。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國內外設計師爭相搶奪的“畫板”,各種流派“百花齊放”,別出心裁的建筑爭奇斗艷。“語不驚人死不休”式的“創新”似乎已成為當下建筑界的集體訴求。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審視和理解這些“雷人”建筑誕生的背后呢?
對“眼前一亮”的過度迷戀
經常會有人問我:“為什么現在會出現這么多新奇特建筑?”我的回答一般是: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每個建筑的建成都有一個復雜的過程,各種復雜因素的平衡與制約形成了建筑的最終方案,所以說建筑很難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判。
一般來說,一個建筑方案會經歷兩個決定性過程,第一個是設計方案的招投標,第二個是政府規劃主管部門的審批。設計招投標就是在方案設計階段,多家設計單位提供不同的設計方案,由建設方、建筑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評審,挑選出中標方案。評審內容包括建筑布局、功能、安全度、外觀、環境、造價等等多個方面。在招投標之后,會將中標方案根據報審圖紙要求進行深化,之后報送到政府規劃管理部門,管理部門會從是否符合上位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規劃)要求、用地性質要求、高度控制、體量要求等方面進行審核,對于重要建筑,還會召開專家評審會,對建筑布局、使用功能、外觀形態等進行全面的審查。經歷了這兩個過程,建筑方案基本確定,之后設計師還要完成建筑的施工圖設計,這期間還要完成規劃、消防、人防、交通等多部門的審查。
從整體建筑審批程序來說,建筑方案的確定是慎重的,但有人會問:這么完善的過程,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丑陋的建筑存在?
在我們剛剛進入建筑領域學習的時候,老師都會告訴我們建筑設計三原則:安全、實用、美觀。但近些年,很多設計師忘記了這三個原則或將其顛倒了順序,甚至把美觀作為唯一標準。
建筑行業的人應該對一個詞很熟悉——“眼前一亮”。這個詞最早在開發商嘴里出現,目的很明確:外觀最重要,不惜余力讓自己的建筑跟別人不一樣。正是開發商對“眼前一亮”的不斷強調與推崇,為了在多方案競爭中脫穎而出,建筑設計師迎合了這樣的需要,窮盡所能,通過炫技方式制造了各種各樣的“新奇特”建筑,以博得大家的“眼前一亮”。 這些“眼前一亮”的建筑方案被開發商所認可,并送往規劃管理部門審批,也許會被否定,但我們也遺憾地發現,有些規劃審批部門與建筑專家由于自身的局限或對開發商的隨從等各種原因也認同了“眼前一亮”的評價,而忽略了建筑的本真。
一個好的建筑首先應該以人為本,考慮人的需求,解決使用功能問題。美觀的建筑不一定頭一眼就抓人眼球,但一定應該是耐看的。
從整個城市的發展角度來說,每個建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創造城市公共空間的一分子,它可以具有自己的特性,但前提應該是符合環境要求與功能定位。如果每一個建筑都要成為“標志性”建筑,那么,城市就喪失了特征。早在幾年前,工程院院士崔愷就提出了 “織補城市”與“本土建筑”的理論,崔院士認為:現在的城市不缺少標新立異的、標志性的建筑,而是缺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與外觀平和的城市背景式建筑。
從我們倡導的節約化社會角度來看,“新奇特”建筑在建設階段使用了更多的建筑材料,在建筑運營過程中也會消耗更多的能耗。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將綠色、生態作為城市的發展目標,所以今后在異型形體建筑的審批上會更加嚴格。
建筑立在那里,就已經存在了,就會成為一個“公眾人物”,就會讓公眾經過、路過、評判,就會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世界上很多優秀建筑師在中國留下了很好的作品,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這些大師對于創作的思考,而不是簡單的形式模仿。文/劉京
(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建筑師)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