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改造:科學對待新型城鎮化"死角"
日前,我國第一部棚戶區改造研究專著———《棚戶區改造案例研究》由中國城市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棚戶區改造直接關系到新型城鎮化的目標,而這項重大民生工程,卻一直呈現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的怪現象。同時,理論研究缺位又是導致棚戶區改造亂象迭出的基礎性問題。帶著對學術界研究我國棚戶區改造和新型城鎮化進展的關注和期待,日前,記者專訪了《棚戶區改造案例研究》一書作者、中經匯成(北京)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兼產業規劃所所長印建平。
記者:請您談談棚戶區改造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我國對棚戶區改造的意義何在?
印建平: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城鎮化高歌猛進,經濟建設一日千里,我國大部分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然而,市場經濟一定程度帶來百姓居住條件不均等新的民生問題,棚戶區就是其中一個集中表現。由于建筑質量低劣、年代久遠、老化嚴重,棚戶區居住條件反而在不斷惡化。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已經注意到上述問題,強調城鎮化的方向是新型城鎮化。與前階段的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的特點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所謂“新”主要新在城鎮化質量,即城鎮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棚戶區是城市的一部分,甚至還是為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幾代人的家園,如今卻淪為城市中最落后、最破敗的區域,令人痛心。棚戶區的存在正是城鎮化質量不高的表現之一,嚴重阻礙著城鎮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要體現新型城鎮化之“新”,棚戶區問題必須解決。二、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棚戶區是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死角,對棚戶區居民也是一種巨大的發展不公平。李克強總理在主政遼寧時說:“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搬出棚戶區。”因此,棚戶區改造是新型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記者:剛出版的《棚戶區改造案例研究》是我國第一部棚戶區改造研究專著,有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您為什么要寫這樣一本書?
印建平:我國棚戶區改造已經連續進行了近30年,奇怪的是,這項難度極大、綜合性極強的工作卻一直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改造實踐。由于理論研究缺位,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缺乏系統總結,規律性發現不足,導致棚戶區改造亂象迭出,問題重生,雖然也有一些成功經驗,但星星之火難成燎原之勢。李克強總理對棚戶區改造極為重視,從他主政遼寧期間至今,在多個場合作出過重要指示,為棚戶區改造研究指明了方向。由此,棚戶區改造研究開始引起學術界重視。《棚戶區改造案例研究》選擇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0多個案例,分別突出十個方面的特點,客觀點評得失,力圖發現其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期待業界同仁更多研究成果問世,在棚戶區改造領域掀起一個研究、討論、爭鳴的小高潮,讓全社會都來關注棚戶區改造,推動棚戶區改造。
記者:目前我國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印建平:第一、對棚戶區改造的系統性認識不足。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確保棚戶區改造后具備更完善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活 環 境 , 就 必 須 在 基 礎 設 施 、 經濟、社會事業、景觀、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統籌考慮。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把棚戶區改造簡單當成房屋修繕或重建,主要做法也是大規模拆遷重建,忽視了產業經濟業態對城市的巨大影響。
第二、改造目標過低。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認為棚戶區原來就是居民區,改造后當然還是居民區。事實上,由于棚戶區大多依廠礦自然形成,選址布局不盡合理,完全應當借棚戶區改造之機重新定位,條件許可的可以建設成商業中心區、商務中心區、產業園區、城市綜合體等更為高端的城市功能區。
第三、忽視功能建設。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對居住的重視程度較高,目前的居民安置大多限于實現棚戶區居民“住得好”的純建筑本位改造理念,不能實現與生產功能、服務功能的融合,無法實現與現代產業關聯性,缺少產城融合該有的效率,不能實現舒適生活功能。
第四、忽視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是就業的基本保障,當前棚戶區改造甚至城市規劃中,產業發展并未受到應有重視,導致棚戶區“造血”功能的缺乏。
第五、忽略社會建設。棚戶區經過多年發育,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社會,復雜性不可低估。簡單化地改造,不僅破壞了其動態平衡結構,帶來房價和地價大幅上漲,導致大部分原有居民無法回遷,甚至使一些居民失去收入來源。當社會事業不能有效地承接,棚戶區改造不能實現居住生活和社會事業的共同進步,棚戶區改造就難以稱為“成功”。
記者:作為一個研究者,您認為怎樣才能防止棚戶區現象再次出現?
印建平:首先,要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本質上是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摒棄片面追求財富增長的增長方式,才會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其次,提高政府社會的責任承擔能力。棚戶區是政府對群眾生活設施欠賬和規劃引導不力的后果。因此,棚戶區改造是對政府社會責任感和執政能力的全面考驗。政府要借棚戶區改造之機,配套推進保障房等房產制度改革,為低收入人群提供足夠的廉租房、保障房,輔助解決棚戶區改造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再次,制定棚戶區改造規劃。棚戶區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科學的規劃進行引導,改造的難度會更大。
最后,應當建立行之有效的共富機制。要發揮黨和政府深厚的中下層群 眾 基 礎 優 勢 , 實 行 地 塊 搭 配 出讓、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制訂保障性住房財政預算的制度等措施,以政策、行政、社會、市場等多種手段,建立起旨在均衡發展、協調發展的共富發展機制,使棚戶區形成的經濟土壤難以重新大規模形成。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新型城鎮化等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特色”引領新型城鎮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