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市"特色危機"如何化解
自然風格和文化特征是城市風貌的“根”。抓住了這個“根”,一座城市以及它的建筑才經得起時間的洗禮和世人的鑒賞。
近年來,為了奪人眼球,各地爭相建設地標性建筑。但北京央視新樓、蘇州東方之門、沈陽方圓大廈以及河北以“福祿壽”三星彩塑為主體的酒店等標新立異的建筑剛建成就頻頻遭到網友調侃。
與此同時,“千城一面”現象一直為人詬病。雖然置身于不同城市,但這些城市的布局、建筑、街道卻往往給人一種似曾相識之感。而類似于平遙古城、苗家吊腳樓、客家土樓、上海石庫門、北京四合院等越來越多承載著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卻在新型城鎮化浪潮中淪為“瀕危物種”。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城市的美應該是統一當中有變化,變化當中有統一。城市建設不僅應當注重整體布局的合理性,單體建筑的設計也應當體現當地文化。
“佛羅倫薩的美,在于它的紅頂、黃墻與綠樹、碧水、藍天、白云構成一幅融洽的畫卷。那里所有房子的高度幾乎都差不多,屋頂和墻體顏色統一,但形狀各異,只有兩座教堂的穹頂高高屹立著。”這便是楊保軍眼中城市之美的一種表現方式。
“現在的城市建設往往忽略了當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于是把塑造城市特色的希望寄托在建筑上,這種只從局部出發解決問題的思路實際上是一個誤區。目前許多城市建筑的建設只求標新立異,吸引眼球。要知道,沒有"根"的東西是站不住腳的,很容易被人們遺忘在歲月中。”楊保軍說。
在他看來,自然風格和文化特征是城市風貌的“根”。抓住了這個“根”,一座城市以及它的建筑才經得起時間的洗禮和世人的鑒賞。
尊重自然
傳承文化
建立主導產業
“我們的城市在全球化大潮下缺少了自己的東西,不僅沒有東方個性化的氣質,而且缺乏應有的辨識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牛雄感嘆道。
牛雄告訴記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不斷學習西方的先進理念,然而,西方的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照搬國外的東西會導致“水土不服”。
那么,應當如何應對當前城市建設存在的“特色危機”呢?
楊保軍認為,從展現一座城市整體特色來講,首先,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并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當前,新城建設并沒有很重視城市方方面面質量的提升和特色的展現,而是求速度、求標準化。從規劃的角度來講,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到城鎮化全過程中,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強調“低沖擊”的開發思路,也就是盡可能減少對原有自然環境的干擾,盡可能尊重和保持原來的地形、地貌、水文等特征。
此外,楊保軍表示,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也決定了我們的城市是否具有特色。城市的歷史越悠久,積淀的文化傳統越深厚,人們越容易從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城市的魅力。現階段我們應當提倡重新學習古人的智慧,重視文化的傳承,避免過多地依靠消耗能源來解決問題,盡量貫徹生態理念,使用適應當地氣候特點的建造技術,做到既節約能源,同時形成自己的鮮明特征。
結合當地原有文化加以再創造的作品不僅富有生命力,而且能夠彰顯地方特色。據楊保軍介紹,蘇州博物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設計者貝聿銘大師在蘇州建筑風格之上加以創新,不僅使得蘇州博物館現代感十足,而且人們很容易從它身上看到蘇州的影子。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也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告訴記者,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挖掘、保護、傳承、創新城市的文化。文化因素是突出城市個性特征最基本的方面,因此應當把文化因素融合到城市的規劃、建筑和景觀的設計以及城市建設全過程中。
“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我們崇洋媚外,對本土文化不自信,破壞掉了很多有獨特歷史文化韻味的建筑。事實上,要想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關鍵要突出當地的文化因素。”魏后凱如是說。
牛雄表示,“我們應該反思一下,在今后一二十年中,是不是需要一次文化復興運動,把自己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先進技術融合在一起并有所創造,這不僅是我們搞建筑規劃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可能也是整個民族需要思考的問題。”
此外,楊保軍認為,產業過于分散,缺少比較優勢也是導致我國城市“千城一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現如今,很多城市不考慮自身規模大小,依然高喊口號,力求在數十年里建構一套集機械、紡織、化工、食品產業體系齊全的工業體系,這是不現實的。當我們每個城市能夠依據自己的資源稟賦、人才結構特點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主導產業時,每個城市的個性就彰顯了。”
另外,楊保軍表示,規劃設計水平也很重要。設計師能否把握一座城市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方面的特點,并將他們巧妙地組織進城市的空間中,這也決定了一座城市特色鮮明與否。
提高決策者素養
加強全民美育教育
牛雄認為,城市規劃從本質上說是各方利益互相博弈和決策者權衡的結果,而這其中,行政長官的觀點和認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正因為如此,提高各級領導的文化素養顯得十分重要。
“"西湖十景"至今為人稱道。修白堤的白居易,修蘇堤的蘇東坡,既是地方行政長官,又是大文豪,所以做出來的東西1000年后人們還在說好。可見,不僅規劃師需要提高素養,決策層也不能"一個將軍一道令",對于前期好的城市規劃,后期領導人也應"蕭規曹隨"。”牛雄說。
楊保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權力審美”是提升我國城市規劃建設水平的一大障礙。“沙里寧大師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們的城市,我就能說出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而在中國,城市面貌普遍反應的是決策者和開發商在文化上的追求。”楊保軍感嘆道。
要避免這種情況,一方面制度設計很重要,不能只由少數人決策。特別是重大建筑,決策層應當聽取專家和大眾意見,避免失誤。另一方面,加強全民美育教育也是從根本上提升城市面貌的重要途徑。
當前,新區建設勢不可擋。牛雄認為,新區建設更應當注重城市整體的美,整體的城市設計、風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而單棟建設要服從城市建設整體美的需要。在整體城市規劃指導下做單棟設計,這樣一來,城市面貌將有所改善。
“城鎮化最終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文化偉大復興的過程。城市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把我們傳統的"根"和"脈"留下來,否則再過二三十年,不僅城市不像中國的城市,而且發達程度、美觀指數也比不上西方。”牛雄強調道。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