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園林景觀中消失的文化靈魂
2013-10-18 09:02:00 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次數:
如今,由于各種原因,許多寺廟、園林、名人故居中出于名家之手的楹聯與匾額消失了,成了永久的遺憾。但只要讀一讀清人梁章矩的《楹聯叢話》,就可以知道它們曾經遍布各地,無一不是當年各州府縣道彰顯文化、陶冶心靈的勝景。在崇尚藝術與文化的時代,情景相生、沁人心脾的楹聯佳作隨處可見,名聯一出,立即流行,其情景恰如唐代在各地酒樓茶肆隨處可見的當代名家詩句或名人題詩。這些遍見于地方史志與古人著作中的楹聯佳作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想象,更是今天恢復傳統名勝的重要依據與參考。發展旅游經濟,增加風景名勝的文化含量,也必須盡可能恢復其原有的文化內涵與名賢手跡。解決了內容問題,書寫也并非難事,因為當代一流文史學者中并不缺乏水平高超的書法家。一流的學者加上一流的書法,才能留下一流的作品,才能與這些名勝相匹配。認為只有專業的“書法家”們才會寫字,那是天大的笑話!像錢仲聯教授這樣的學者,僅其學術成就就足以立世,何況書法上佳!其用心結撰書寫的美文卻被如此處置,反不如那些只會寫字的書匠顯赫,這真是我們當代人的悲哀!
在今天的許多名人故居中,我們之所以見到如此多的用來替代或補充原有楹聯匾額的水平低劣的作品,之所以經常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文化常識錯誤,一方面反映出管理者試圖恢復其原有文化價值的真誠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管理者文化修養的欠缺,藝術欣賞品位的欠缺更是突出。即以書法而言,看似簡單易學,實際上卻需要畢生的研習,并要求作者有高深的文化修養。舊時代科舉出身的士子們雖然不懂現代科學,但大都文化學養深厚,不會鬧什么笑話。由于毛筆書法水平普遍較高,只會寫字的書匠不可能入人眼目,偽裝有文化的假學者更是沒有生存之地。而今天,由于書法藝術審美水平的普遍低下,假冒偽劣“書法家”們就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間。基層管理者由于不懂書畫,非常容易上當,也因此鬧出了很多笑話。長期以來,不知孰輕孰重,將文化修養深厚者冷落一旁而將淺薄者奉之于殿堂,一直是地方文化發展建設中久治不愈的頑疾,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不尊重是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振興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人心,國學熱也持續升溫,國人的書畫審美品位也在日漸提高。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振興文化之舉都流于表面,形式上非常接近,內容則遠未及格。振興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僅僅是一句口號,它需要落到實處。真正尊重民族文化傳統,認真恢復傳統名勝,修舊如舊,充實其中有價值的藝術文物,使觀覽者能夠目睹并體味中華文化的深厚博大,是一件最應該做好的事情。現在就開始做,也還來得及。硬件好了,軟件更得好。沒有文化與藝術的建筑只是一具空殼,沒有文化靈魂的景點永遠成不了真正的名勝!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