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園林景觀中消失的文化靈魂
筆者近日到蘇州城西的嚴家花園參觀,在大門口看見翁同龢與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匾額,心中涌起無數美好的想象,期待著這處文化景觀接下來的精彩細節。進入大門,來到二廳、三廳和后花園,細看抱柱楹聯及廳堂匾額,不禁大失所望,嚴家大宅原來的楹聯匾額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當代書法作品。為嚴家花園題寫楹聯匾額的書家,多是因其“官位”或“名氣”,文化上建樹寥寥,藝術水平也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個別矯情做作的匾額題字與古雅的建筑環境極不協調。與此相對照的是,蘇州大學教授錢仲聯先生八十多歲時為嚴家花園撰文并書寫的一篇記文被擺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游客們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
這種守著文化不當寶的現象讓人唏噓!嚴家花園原是清代學者沈德潛的舊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幾次在這里駐足并招待江南文士。這樣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景點,卻掛著這么多不相稱的作品,真令人有明珠暗投之感。類似情況在江南其他著名園林和傳統文化景點也常見。在嚴家花園旁邊的另一座古建筑中,十幾件明清時期皇帝詔書的部分原件被隨意懸掛在兩間潮濕悶熱的展室之中,日漸朽敗,不堪收拾。這些詔書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第一手材料。如此不加珍惜,也令人痛心。
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寺廟、園林、名人故居等作為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得到重視,被視為發展地方旅游經濟、提升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根據。人們之所以樂于到這些地方參觀游覽,除了獨特的地面建筑,歷史文化名人曾經生活于其中,并留下相關遺跡,引發思古之幽情,對游客更具吸引力,這些景點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參觀價值。那曲折的回廊、移步換景的假山、別致的亭臺樓閣,乃至園中的一花一木,無不引人遐想。懸掛于廳堂、門柱的匾額、楹聯,不僅起著極佳的點睛作用,更體現著原主人公深厚的文化修養與人生情懷。楹聯匾額與亭臺樓閣假山樹石的結合,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重要特色,也是體現園林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楹聯匾額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園林文化品位的高低,愛好藝術的國人在這方面用足了心思。舊日名園自修造之日起,就對點綴其中的楹聯匾額進行布置勾畫,這些楹聯匾額的內容不但要切合園林景色特點,使虛文與實景交相輝映,傳達主人公的思想修為,更要由名家書寫以增其價;有資格為名園書寫楹聯的人也一定是藝文兼修的飽學之士,只會寫字的書匠絕無措手其間的可能。名山勝景舊日楹聯之繽紛美好,我們可以從尚能保存至今的名園楹聯作品中看得出來。比如頤和園,我們至今仍然能夠見到許多出于清代名家手筆乃至乾隆皇帝的抱柱楹聯或匾額,為我們描寫著、傳達著頤和園與玉泉山、香山一帶無盡的勝景與美好。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設計理論 | 十招看破中國古典園林構圖法
研究中式古典園林的目的有二:【詳細】
凝固的法式藝術 私藏古典園林
很久以來,無論時代風格、品味潮流如何變換,法式生活的品質始終經典,無國界地在流淌傳承中。融創玫瑰園95號一直堅信,唯有浪漫與優雅、大氣與精致并存才能打造出純粹的法式品質。【詳細】